Tuesday, April 28, 2009

全国搜寻组屋好邻居 9月也将设制度惩戒不友善居民

陈能端(2009-04-27)

  喜欢在工余到处拍照的陈陆庆,上星期五到培英街百胜楼组屋取景时,看到了布满垃圾的公共走廊。他立刻拿起相机拍下“证据”,把照片寄给本报。他说:“这种‘垃圾虫’的行为,让我很生气。新加坡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为什么缺乏公德心的组屋居民仍然处处可见?”

  数据显示,建屋发展局和市镇理事会每年平均接获3万多起组屋居民针对邻居的投诉。近几年来虽然没有增加的趋势,但不少人却和陈陆庆有相同的看法,觉得一般国人需要加强社区责任感。

  为了提倡友好睦邻的意识,建屋发展局昨天推出了名为“睦邻亲邻,从我开始”的指南。该局也将从下月开始,展开全国性的“好邻居奖”提名活动,嘉奖那些拥有服务精神、肯为他人着想的好居民。

  除了奖励措施,建屋局计划在今年9月出台新的惩罚制度,惩戒那些屡劝不改的组屋居民。

  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以特别嘉宾身份,出席在大巴窑建屋局中心举行的推介仪式时宣布以上消息。

  傅海燕致词时指出,她去年与另外四名同僚——国家发展部政务次长孟理齐博士(三巴旺集选区)、连荣华(荷兰—武吉知马集选区)、林伟杰医生(三巴旺集选区)以及哈莉玛(裕廊集选区)成立了“推广更好的社区行为”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与居民和基层领袖会谈后,发现国人普遍上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与邻居交流,而国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面对左邻右舍对他们所造成不便时,包容力也相对减少。

  针对这样的情况,工作小组提出“三管齐下”、促进邻居之间良好关系的办法。

  首先,推出“睦邻亲邻,从我开始”指南目的,在于提醒居民多为人设想,建立和谐优雅的组屋社区。以四种官方语言编写的指南,将分发给全岛80万户组屋居民。
  强化社区凝聚力也是促进睦邻关系的重要环节,建屋局日后将在该网站上开辟讨论区,提供居民更灵活的沟通管道。
  设立“好邻居奖”也是为了肯定深具睦邻精神的居民,比赛由建屋局和人民协会联办,支持机构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加坡行善运动。

  最后,工作小组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套公平与完善的制度,惩戒那些刻意不友善、对许多居民造成困扰的居民。

  傅海燕强调,惩罚制度不应该是规范居民行为的唯一或首要途径,因为通过公共教育培养人们提高睦邻意识才会有持久的效应,惩罚制度不应该轻易使用。

  傅海燕举例说,某些病症如自闭症和老人痴呆症可能导致一些人不合群,碰到这类个案,建屋局会请相关的机构和志愿福利组织介入,帮忙解决问题。 

  傅海燕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组屋居民若对左邻右舍造成严重困扰,建屋局可以把组屋单位没收。市镇理事会负责管理组屋公共空间,也可以向居民开罚单。不过,某一些行为较难界定,新的惩罚制度将弥补现有规定的不足。

  她说:“我们希望除了把组屋单位没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警惕人们‘三思而后行’。”

  傅海燕说,新制度还在探讨阶段,可能包括的处罚方式有记分制、罚款等。

  昨日和傅海燕一起参加推介仪式的工作小组成员有连荣华、林伟杰医生和哈莉玛。

  “好邻居奖”公开给所有组屋居民参与,提名日期为5月1日至8月31日。每个选区的得奖人将获得平价合作社的购物礼券,各选区最优秀的“好邻居”,还有机会角逐全国5个最佳“好邻居奖”。

请容纳一点“不一样”

丁朝(2009-04-28)

  最近,新移民融入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不少新移民在报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对新加坡的一片忠心,并承诺自己的下一代会完完全全的融入,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加坡人。

  对此,我不禁迷糊了,什么是融入呢?新加坡不是一个移民社会吗?且不说组成这个国家的几大族群,就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其父辈祖辈也是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他们之间的差异别的不提,就是语言都有各自的方言。

  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层面,难道不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的基本素质吗?难道不是吸引优质新移民的条件之一吗?

  我所认识的那些来自中国的技术新移民,我不认为他们有严重的融入问题。他们和新加坡华人基本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非常接近。比起移民到澳洲、美洲那些英语国家,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这里遇到的融入问题会少很多。

  他们在新加坡也不必因为自己的口音不一样而惭愧。只要努力工作,遵守法律,负责家庭,交纳赋税,这就是融入。其余的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去改口音、换朋友以示自己的融入。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移民人群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的源泉。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就以他们的国家有各种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群为荣。

  比如,一个美国大学录取了很多不同种族和国外的学生,他们都会骄傲地宣称:我们的学校很“多元化”。这是告诉学生家长们:让你们的孩子来这里上学吧,他们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样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考更多元,心胸更宽广。

  让我们多容纳一点“不一样”吧。生活才不会太乏味。

做一个文明的好邻居

社论(2009-04-28)

  建屋发展局前天宣布将采取几项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组屋区的邻里关系,提倡互谅互让、体贴友爱的睦邻精神。一是向全岛80万个组屋住户分发“睦邻亲邻,从我开始”的行为指引手册;二是决定从下月开始,在全国展开“好邻居奖”提名活动,以表彰有服务精神、为他人着想的好居民;三是对那些屡劝不改的组屋居民予以惩戒,新的惩罚制度定于9月出台。
  在宣布上述措施时,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说,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邻居之间很少有交流,也缺少包容心。而根据有关数据,建屋局和市镇理事会每年平均收到3万起针对邻居的投诉。我们虽然并不知道这些投诉的具体内容,但从本报经常收到的类似投诉函中,也可得出基本的印象。

  一是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毫无自律意识,行为自私霸道,对别人造成长期干扰而无愧疚,结果使邻居无法忍受,只好让建屋局和市镇理事会出面干预;二是因为不好的习惯或者考虑不周,而给邻居带来了各种不便,比如大声喧嚣或其他噪音破坏了居住环境的清净,影响了邻居的休息等等。

  前者的情况虽然属于少数,但若长年累月地干扰邻居,那就是一个大问题。若有这种情况,有关当局出面提醒或干涉,或者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予以惩戒,当然是必要的。事实上,后者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组屋区毕竟是一个比较拥挤的居住环境,各户所拥有的空间其实也是大家共有的空间。一旦有少数人缺乏自律,举止和行为不检点,不为他人着想,整个居住环境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首先要呼吁所有住户都要有“空间意识”,要认识到在这个拥挤的空间里,每家每户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到左邻右舍。如果大家在脑子里有了这种意识,那么,邻居之间发生别扭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建屋局前天推出的“睦邻亲邻,从我开始”的宣传手册,应该能在这方面起到提醒和教育的作用。

  可是,在很多时候,邻居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用条条框框来规范的,关键在于用什么心态去理解和对待。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好多事情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对于别人造成的不便,特别是那些无意间造成的不便之处,大家应该试图给予谅解,学会包容。假若对某些小事过于计较,容不得任何一点不方便,非要搞出个是非对错不可,那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使邻居间伤了和气,甚至有可能从此变成冤家,那就是很不值得的。毕竟,在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里,不可能事事都会称心如意。

  因此,对于建屋局开展的推选好邻居的活动,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不仅有提醒的作用,而且更有鼓励的作用,能够引导居民们向积极的方向思考,把对别人的要求和苛责,变成克己和律己的态度与行动。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不仅要长期做下去,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以便不断地向居民们传达睦邻意识。

  当然,除了鼓励之外,有关当局确实有必要对那些破坏居住环境的人予以严厉惩罚。而在我们看来,那些故意糟蹋组屋电梯和乱扔垃圾等缺德行为,早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Monday, April 27, 2009

越来越多少儿 面对失眠问题

蔡慧玲(2009-04-27)

  同大部分16岁新加坡少男少女一样,刘凯峻(假名)也必须面对求学生涯中的一次大考——中四“O”水准会考。一向认真对待学业的凯峻希望能在这次的会考中考到好成绩,但他面对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失眠。

  凯峻每晚很希望自己能够一觉到天明,好好地休息。不过或许是压力太大,导致焦虑,他越渴望睡着,就越睡不着。他每天至少得躺在床上一小时才能入眠。即使睡着了,也睡得不深,不能安眠,每晚都会惊醒三四次。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超过半年,凯峻发现自己上课没有办法专心,人也越来越情绪化,还不时跟家人发脾气、吵架,严重影响了生活素质。凯峻的父母见情况不妙,决定带他到竹脚妇幼医院的睡眠失调中心求诊。

  经过诊断后,医生协助凯峻慢慢改善了时间和压力管理能力,也调整了睡眠习惯,逐渐除去失眠的问题。

  专门为18岁或以下孩童和少年治疗睡眠失调问题的睡眠失调中心已经创建10年,每年都为约1000名病患治疗。中心刚在不久前成为亚洲首个获得澳纽胸科协会(Thoraci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和澳洲睡眠协会(Australasian Sleep Association)认证的睡眠治疗中心,肯定了中心的治疗和研究符合国际标准。

  竹脚妇幼医院睡眠失调项目处长邓宝莲医生受访时说,由呼吸阻碍所导致的睡眠失调如睡眠窒息症(sleep apnoea)一直以来都是中心接见的主要病例,同呼吸无关的睡眠失调则只占18岁以下孩童睡眠失调问题的10%。

失眠少儿可能

高达30%到40%

  不过邓宝莲相信,院方所见到的10%病例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没有相关数据,但本地患上同呼吸无关睡眠失调的少年和儿童可能同其他国家一样,高达30%或40%。
  虽然如此,邓宝莲说,在所有少年病患中,像刘凯峻的病例越来越多。睡眠延迟、失眠、睡眠卫生习惯不好、长期睡眠不足等都是常见问题。
  竹脚妇幼医院心理医生林欣仪说,社会和生活压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导致问题日益普遍的原因。她说:“一些少年担心的东西太多,所以睡不着。他们担心学业成绩、担心交友问题。“

  另外,现在科技普遍,越来越多少年在床上使用电脑和发简讯,导致他们的大脑无法把床和睡眠联想在一起,他们躺在床上,心里想的不是睡觉和休息,这也是导致少年睡眠问题的原因。再加上他们通常必须熬夜赶功课,隔天很早就得上学,睡眠不足,自然会影响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由于通常家长不会特别注意孩子的睡眠问题,等到真的造成生活上的影响或者学业退步得厉害时,才前去求助。虽然非呼吸型睡眠失调一般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处理,但还是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如导致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变差、情绪失控等。因此,尽早寻求治疗才是上策。

  一般人需要6至8个小时的睡眠,但青少年其实需要8个半或9个小时的睡眠。如果持续一个月被睡眠问题困扰,就应该看医生。

  邓宝莲说:“科学界已经有足够的研究证明,缺乏睡眠可导致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受影响等,一旦睡眠改善,这些方面也会获得加强。此外,研究也显示,如果睡眠持续少过6小时,也可能导致死亡率增加。睡眠也调节影响食量的荷尔蒙,缺乏睡眠的人因此也更容易发胖,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问题也会加强。”

  她建议,新加坡或许可以在所有家庭医生和综合诊疗所里,向所有病人发出问卷,了解本地孩童面对睡眠失调的普遍性。

Monday, April 20, 2009

沉迷电玩 走向深渊

林妙娜19/03/2009

  在近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虚拟游戏世界里,任意厮杀的玩客非但 杀人无须偿命,还可以取分,并赢得其他玩客的尊敬。
  过去两年,电玩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专门处理 青年使用互联网问题的志愿福利机构触爱健全网络与体育(TOUCH Cyber Wellness and Sports),在过去两年辅导的沉迷于电玩的个 案就激增了75%,它所举办的电玩问题讲座,出席的家长人数也增 加了三倍。
  触爱自2006年以来,共辅导了145起沉迷于电玩游戏的个案。 2007年处理的个案达36起,去年却达63起。两年来,他们也接到了 200通有关沉迷于电玩的询问电话。
  暴力与情色是多重互联网游戏(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简称MMOG)较受欢迎的一大因素,而随着玩这些游戏 的年轻人不断增加,电玩对青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工 作者关注。
  近来不少涉及青年和年轻人的暴力事件都与电玩挂上了钩,例 如去年6月涉及日本秋叶原血案的加藤智大,以及本月初刺伤导师后 跳楼丧命的南洋理工大学学生黄必明,他们都是电玩世界的常客。 这不禁让人担心,在电玩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里,电玩对青年人的生
活究竟已造成怎样的影响。
  触爱经理傅仰承在受访时指出,在他们所辅导的个案中,约40 %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有偷窃及对家长无礼等行为。而多数的玩 客,是13至14岁的中学生。
  触爱机构也对150名中一生作非正式调查,结果发现每三人当中 ,就有一人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拥有一台掌上型的游戏机。
  傅仰承说:"有迹象显示,有越来越多人在年纪更小的时候开 始接触多重互联网游戏,同时,也有更多游戏加入了多重互联网游 戏来吸引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更留意电玩,特别是多重互联网 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由于本地缺乏辅导沉迷于电玩个案的课程,触爱昨天举办有关 多重互联网游戏对青年影响的研讨会,与出现的辅导员分享帮助沉 迷于电玩个案的经验和发展趋势。
  较受欢迎的多重互联网游戏包括《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Maplestory和《侠盗飞车》(Grand Theft Auto)。 每天,世界各地至少有数以万计的玩客在虚拟世界里互相较量。这 些网络游戏的特点是玩家在游戏世界里所得到的经验、成就感和友
谊,就如现实世界里的生活经验、成就和朋友。
  在中学和理工学院时期沉迷于电玩的黄俊元(23岁)受访时说 ,以往他每天都会玩上10到16个小时,虽然学业成绩还过得去,也 如常出席课程辅助活动,但是他每天都把空余时间用在电玩上。
  他说:"我从花时间'栽培'我的网上化身(avatar)中所得 到的快感,是远超于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的。我会担心万一自己不准 时上网玩游戏,和我同属一个会(guild)的玩客可能会对我不满。 而我的网上化身如果'死'了,我会非常伤心,甚至比成绩不及格 还伤心。"

美国学者:游戏引发反应
很可能成为"自然反应"

  沉迷于电玩虽然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研究电玩问题的美国 学者道格拉斯·金泰尔博士(Douglas Gentile)认为,在认真对待 电玩可能引发的少年暴力倾向的同时,也应明白造成这种趋势的其 他导因。
  他昨天受邀在触爱的研讨会上演讲。他举例说,美国情报组织 在1990年代发生的校园枪杀案后进行研究,发现并没有任何一种类 型的青年最有可能成为校园枪杀手。
  他说:"然而调查也显示,有关青年有6个普遍特征,其中包括 家长对他们漠不关心、本身患有精神病、曾遭欺负,同时经常玩暴 力游戏和看暴力电影,这类青年较有可能作出类似1999年科罗拉多 州的哥伦拜恩校园(Columbine High School)骇人枪杀事件。"
  他说,由于他们经常玩这些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引发的反应, 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反应"。
  例如,少年在学校的走廊上被另一名同学撞了一下,一般人多 数会觉得对方是不小心撞到他的。
  "但是,对常玩电玩的人来说,他们在游戏世界里一再重复着 这样的规律:警惕敌人、作出侵犯性反应,久而久之当这样的规律 也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后,他们的行为将出现改变,并更容易作出暴 力举动。"
  金泰尔还提醒,即使是人物可爱、播放着快乐音乐的游戏,只 要游戏的内容涉及蓄意伤害,玩这些游戏的成年人和青少年也一样 ,会因过渡玩这些游戏而变得更加暴力。




  暴力与情色是多重互联网游戏较受欢迎的一大因素,而随着玩 这些游戏的年轻人不断增加,电玩对青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家长 和社会工作者关注。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追讨总额650万元 约50万人欠"书债"

陈能端27/03/2009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将从4月1日起实行新的借阅规定,没有缴清 罚金和费用者将不准再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尽管该局从上个 月起,向70万名拖欠罚款的会员寄出"提醒信",但到目前为止, 还有约50万人没还清欠款。
  图馆局回答本报询问时指出,据统计,20多万名欠款会员已还 清了65万余元的欠款。图馆局这次要追讨的欠款总额为650万元。
  另一方面,图馆局透露,寄出70万封提醒信的费用为21万元。
  图馆局曾经在2007年9月展开类似大规模的"追讨行动",并在 头一个月里收回8万8000名欠款会员缴付来的28万元。和之前的"追 讨行动"相比,这次的反应似乎有明显改善。
  图馆局两年前给80万名欠款会员发了"提醒信"。超过40%的拖 欠者最终还了130多万元欠款。据了解,上次的欠款总额约700万元 。
  针对即将实施的新措施,接受本报访问的公众说,可以理解图 馆局的用心,但他们认为,目前主要以现金卡付款的管道还是不够 便捷。
  21岁的洪忆隽念中学时,经常为应付专题作业,到图书馆借阅 参考资料。她不久前收到图书馆的提醒信,才惊觉自己不但有欠款 没清还,还遗失了一本书,罚款总额超过35元。
  洪忆隽说:"我已经没有上图书馆的习惯了,但是既然收到' 催款单'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所以我应该会在4月1日前付款。不 过,我觉得用现金卡付账太麻烦了。试想想,很多上图书馆借书的 人是学生,他们身上可能没有现金卡,如果急着借书,没有现金卡 怎么办?"
  产品营销员林连豪(29岁)不像洪忆隽那样积极。他拖欠的罚 款不到5元,没有打算要在4月前还债。
  他说:"以前我时常到图书馆借书和电影光碟,但是过后发现 罚款不轻,所以现在反而会去书局买。我不会特地到图书馆用电子 服务站(e-Kiosk)付款,措施生效后再还也无所谓。"
  为了方便会员偿还欠款,图馆局将在全岛22个公共图书馆内增 设额外56台电子服务站。另外,图书馆管理员和图书馆义工也会向 不知情的会员解释新规定,引导他们利用电子服务站缴费。  
  与此同时,从下月起,欠下3角钱以上罚金和费用超过3个月的 会员将收到该局的"提醒信"。公众如果接到通知3个月后仍没有缴 交欠款,图书馆局会发出第二封信,并索取1元行政费。

下月起 可免费延长借阅期

  图馆局今年一月召开记者会宣布将从下个月起,采取两项新措 施。
  第一,会员必须缴清欠款或费用才能借阅图书馆书籍和资料。 目前的规定是,欠款没有超过6元,都可继续借阅。第二,为了让会 员有更充裕的时间阅读书籍,图馆局决定免除申请延长借阅期的5角 钱费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其他人预定该书籍,会员可以免费延
长3个星期的借阅期。
  图馆局总裁华拉保绍博士当时在记者会上强调,新措施的目的 是为了增加图书馆书籍和资料的流动量,让更多人受惠,并非想借 此增加收入。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上个月起,发信给70万名拖欠罚款的会员, 到目前为止,20多万名欠款会员已还清了65万余元的欠款。而从下 个月起,没有缴清罚金和费用者将不准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借书债'反映的是责任感的匮乏

李顺福02/04/2009

  最近,国家图书馆向70万名拖欠罚金的会员寄出"提醒信", 向他们追讨总额高达650万元的欠款。到目前为止,20多万名会员已 还清了65万余元的欠款,欠下"借书债"的尚有约50万人。
  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情况,图书馆宣布,从4月1日起实行新的 借阅规定,没有缴清罚金和费用者将不准再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 料。
  新借阅规定的实行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但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从这里看出,当局已被"追债"问题困扰了一段长时间。
  2007年9月,当局曾经展开类似大规模的"追讨行动",向80万 名欠款会员发了"提醒信",追讨欠款。结果,超过40%的欠款会员 从善如流,缴付了130多万元。
  虽然追讨行动获得初步成效,但仍有超过一半的欠款者选择赖 账,反映出逾期还书和拖欠罚金这两个问题的严重性。显然,新措 施的出炉是出之无奈,是被逼出来的。

竟然有70万人欠上借书债

  国家图书馆是个公共机构,设有22间分馆,分布在全国各角落 ,惠及大众。笔者大力支持图书馆的新措施,也赞同当局决定在第 二次发出"提醒信"时索取1元行政费,因为重复的提醒是浪费公款 。
  债款的平均数目,其实每人不到10元,数目不算太大。可是, 在400万总人口中,就有高达70万人欠上借书债,比例之高,不由得 让人惊叹。
  我们必须扪心自问,为什么在像我们这样教育普及的社会里, 尚有近二成的国人染上了赖账这个恶习?
  "忘记还"或者"没时间还",是许多人爱用的借口。但是, 近年来,通过科技的运用,图书馆管理层在借书和还书程序上作出 了极大的改进。
  以往,国人要成为会员,必须填写表格,领取会员卡后方可以 借书。现在,只须利用居民证,国人就可随时到图书馆或任何分馆 借书。更先进的是,靠着每本书背后的一个感应器,只要把书本丢 入任何分馆的还书槽里,还书手续就算完成。由于还书槽是设在建
筑物外边,白天黑夜甚至是公共假日都可以还书,方便极了。
  图书馆当局还因为这方面的改进而荣获国际大奖。
  《联合早报》报道中,也有人申诉以现金卡付款的管道不够便 捷。这种借口似乎太过牵强。现金卡的应用已在我国推行多年,国 人出外都会随身带上它。图书馆当局也宣布,将会在分馆内增设额 外56台电子服务站,方便会员付款。要怎样才能更方便呢?

权利与义务应有一定平衡

  深一层看,借书逾期未还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象征性的罚 金起不了阻遏作用。一本书逾期未还的罚款是每日一角半,单靠这 微不足道的罚金是难以奏效的。对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罚金可说是 "湿湿碎"。
  第二,当局早年的宽松惩罚措施助长了会员滥用权利的歪风。 观察到当局的宽松态度,有些会员肯定会这么盘算:既然在欠债的 情况下尚可继续借书,何必急着缴清罚金?
  会员有这样的想法,欠债款额就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俗话 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以为,今天的严重欠债情况是多 年以来累积而成的恶果。会员滥用权利固然不对,当局也必须为它 以往的政策负起责任。
  第三,在这起事件里,我们清楚看到权利与义务两者的失衡。 图书馆会员只行使权利免费借书而忘记了义务在规定时间内还书, 这种做法对其他图书馆使用者是不公平的。接到"提醒信"后仍然 拒绝缴清罚金,更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除了是对体制的不尊重,
它展现的是责任感的匮乏。
  相对而言,拖欠"借书债"或许不算是太大的罪过,但责任感 的匮乏,反映出国人的人格瑕疵。这是个严肃的课题,必须得到正 视。如果国家图书馆能够对欠罚款不还者的剖面(profile)作出研 究和分析,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出端倪,对症下药。

  作者是本地资深文化工作者




  债款的平均数目,其实每人不到10元,数目不算太大……我们 必须扪心自问,为什么在像我们这样教育普及的社会里,尚有近二 成的国人染上了赖账这个恶习?

Saturday, April 18, 2009

科技危机

吴庆康(2009-04-15)

  一个母亲向一本杂志的信箱主持人求助,说孩子现在完全不与她说话,即使大家都在家,孩子也选择用电邮留言交代大小事。

  这也许是始料不及,但已经无法避免的科技危机。

  电脑、电邮,以及一大堆迅速冒起的科技产品颠覆了我们的生活,就像当年的汽车、电话、相机,以及电视机一样。

  20年前,没有人会想像得到手机居然会成为今天人人最需要的必需品。今天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就算不是通话不是发简讯,也在用手机听音乐和拍照,越来越多人用手机查看电邮,连走路开车都不能专心。

  《海峡时报》最近有一则关于国人用MP3音乐机习惯的报道,所拍的照片非常“日常”但相当“惊心动魄”,每张照片中的人物都行色匆忙,但都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想想其实有点可怕,街道那么拥挤却“与世隔绝”得如此冷漠,难怪我们都说科技是冷感的。

  神奇的科技让我们与全世界的文明城市联系,让我们生活更便利快捷。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方便,步伐那么快吗?

  其实我们大家每天都已经在用不同的方式追赶时间,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生活过得不好,而是因为不想过得太差,尤其是不要比别人慢。我们都证明了从前的一个小时和现在的一个小时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做的事情原来可以是很多的,但我们必定牺牲了不少生活上的优质享受,比如花一个傍晚什么都不做,就到海边看日落,与心爱的人吃一顿三四个小时的晚餐(而不是工作上的晚宴),或是在周末不被手机干扰真正的休息睡到自然醒。

  这些都已经是最奢侈的享受,而在科技充斥生活的今日,几乎难以百分百做到。

  几代之前,有人反对电话的发明,说这种沟通工具将把书信的美完全毁灭。在现代社会当然不会有多少人宁愿写信不拨电话,书写的艺术早已流失,即使在大家都用电邮的今天,“写”电邮也毫无美感。用“电”的东西本来就没有生命,通电也不过是假活。
  当然,交男女朋友,从认识到分手,也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科技方式进行,尤其是分手,从简讯到facebook都是“工具”,当面说可能都还不够干脆清楚。
  而自从索尼在上世纪推出Walkman以后,虽然我们可以随处都听见音乐,但走着听和静心在家舒服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听,感觉是完全不同。电视机更是最可怕的科技产品之一,像是发射出让人脑上瘾的电波,没有可看的电视节目还是会开着电视,让电波四处乱窜,已经中毒。

  其实最担心的还是数码生活。

  各种数码格式的影音据说可以储存100年,但100年之后呢?古代文化可以流传,因为有实质的东西留下。现在一切都无形,一旦影碟光碟损坏,我们以后的历史会不会一片空白?

  突然很怀念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邮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但对于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居然已经没有什么印象。

  身上没有手机的日子,当年是怎么与任何人保持联系?不必查看电邮的日子那多出来的时间,我都用来做了什么?以前出国10天最多只用30卷软片(大约可拍1000张照片),但现在一天就可以拍这个数量的一半,但却从来没有时间细看所拍的每一张照片。

  需要这样吗?似乎已经不能再问,只能让这场科技危机继续蔓延。

市建局与建屋局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国人重新认识“我的新新加坡”

蔡永伟(2009-04-18)

  未来几年,我国城市和郊区的面貌将随着多项工程和计划的完成焕然一新。政府因此将展开全新的“我的新新加坡(My New Singapore)”计划,通过一连串活动让国人重新认识新加坡,了解新发展。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昨天在市区重建局常年工作计划研讨会上作出宣布时说,我国市容正在经历一场大蜕变,已启动的改造工程将使一个“新”的新加坡成型,国人将可在两三年内看到更多显著变化。

  他说,这些变化主要有四方面:

  一、新市区的地标建筑改变滨海湾景观,乌节路的三栋新商场将为这条购物大街注入新活力;

  二、新一代区域商业中心正在形成,如裕廊湖区继淡滨尼和兀兰后成为第三个区域中心;

  三、新加坡将成为更精彩的大型乐园,滨海湾花园、拉柏多自然与海岸径等工程即将竣工;

  四、多数国人居住的组屋区面貌将改变,例如榜鹅水道开凿工程今天展开,兀兰居民也将迎接一崭新的濒水游乐园。

  马宝山说:“我知道国人喜欢旅行,到其他国家吃喝玩乐,不过,他们或许也可趁这个低迷时期花点时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城市,享受这座城市的一切,也省点旅费。”

  “就让我们在自己的家园吃喝玩乐,重游那些很久没到访的景点,或许我们会发现新的惊喜。”
  配合今年成立35周年,市建局将在下月至8月到多个邻里购物中心举办“我的温馨家园”(My Endearing Home)巡回展,让公众了解各项发展计划,并邀请国人到各个景点如双溪布洛、南部山脊、樟宜尾木板走道等参观。首个展览下月16日在滨海广场举行。
  明年庆祝成立50周年的建屋发展局,则在明年3月至7月举办一系列巡回展,着重介绍组屋区多年来的转变及未来公共住屋计划。

  马宝山说,随着滨海湾多项主要工程明年竣工,2010年将是滨海湾里程碑,市建局明年较迟时将举办滨海湾节(Marina Bay Festival),向国人和游客介绍滨海湾沿岸新景点。

  为配合多个区域公园和公园连道工程竣工,国家公园局将同基层组织合办活动,鼓励国人探索大自然,享受绿意盎然的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市建局今年将同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为2011年新加坡发展概念总蓝图进行新一轮检讨,并积极征询公众意见,为新加坡未来的土地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规划,以应付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及各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

  概念总蓝图勾画出未来四、五十年土地规划发展大方向,每十年检讨一次。

  马宝山说,新加坡的一大优势是懂得进行长期规划,并有效执行发展计划,这样的整体策略允许我国在经济复苏时把握机会建设基础设施。

  他以滨海湾为例说,我国30年前展开填海工作,2000年经济陷入衰退前开始策划滨海湾发展工程。尽管当时经济不景,我国坚持到底,加上政府高瞻远瞩,才能在2005年至2007年经济好时吸引外资发展滨海湾。

  马宝山说,同样的,面对当前经济衰退,政府也不应停止为未来进行规划。除了检讨概念总蓝图,政府将在今年为基础设施投资180亿元至200亿元,2010年和2011年每年另外注资150亿元到170亿元,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但他说,除了投资于“硬件”设施建设,也须长期在“软件”设施下功夫,努力打造高素质居住环境,以吸引各地人才齐聚,让资金流入和创造新思维,为我国创造新的价值。
  马宝山重申:“不论局势好坏都须继续进行重新打造新加坡的工作。”
  不过,他强调,“新”的新加坡不代表国人可以忘记历史,保留富历史性的遗产还是重要的。

讲华语运动应和 推广华族文化结合

林冠雄(2009-04-13)

  讲华语运动所面对的挑战是严竣的,如果掉以轻心,则讲华语运动战胜方言的战果不止将荡然无存,而且其结局将比方言纷杂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一个不应用自己的母语的民族,又怎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母族文化。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与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之后能屹立于世界的。相反的,一个有自己深厚文化的民族与国家,将屹立于世界而不倒,甚至有的经历5000年之久而不衰,或者有的民族与国家战败于一时,衰落于一时,但最后还是能东山再起。

  非常可惜的,新加坡的华族之中,很多人竟将自己的母语,博大精深的母族文化,弃如敝帚,反而对英文及西方文化,情有独钟,这就真正是所谓的邯郸学步了。

  虽然新加坡有众多的华族家庭讲英语,但情况是不会令人感到绝望的,只要看看全国的民众俱乐部,宗乡会馆等地方所开办的华族文化班如民歌,太极,围棋,麻将,书法等的蓬勃发展与进行,就可看出华族文化是薪火相传着的。

  如果教育部将全国的华文教科书,再重新修订,多注重灌输华族学子以传统价值观如忠,信,慎宗追远等,再规定各族的学生,都得参加一种母族文化艺术课,那么华族不讲华语的趋势是可以扭转的。

正视图书馆撕书偷书问题

许永顺(2009-04-14)

  我家附近有家兀兰区域图书馆,傍晚我总会到那儿看报借书。好几次我发现有杂志被人撕掉数页,好好的报刊被缺德的人撕开、惨不能读。日前,我借一本书《古方今用》,发现书后数页不翼而飞。其实,据我查证,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书刊被人撕、偷的事件相当普遍。

  4月9日,我顺道到芽笼东社区图书馆看书,也发现一件极为气恼的事。我在“新加坡书籍收藏”书架上,发现我的著作《说吧!牛车水》与《寻访牛车水》“瘦身”了。拿来一看,每本书只剩半本,被撕掉的页数竟有五六十页之多。我就把这两本书拿给柜台的一位女职员,让她知道有人撕窃书页,并问她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说有可能是学生做“专题作业”(project),需要相关资料而撕去,因曾有学生来图书馆问她寻找牛车水的资料。我也认同这种可能性。我说,需要资料可以借书或复印,为何学生不这么做。她说有的学生没有借书卡,或为了省钱省事。我认为,归根结底这是一个道德教育的问题。

  两三年前,我在兀兰区域图书馆与武吉巴督社区图书馆也曾发现上述两种牛车水书籍也被人撕掉一大半。该馆职员的答复也是说,可能是学生为了做专题作业而令图书馆藏书遭到池鱼之殃。

  今后,老师教学生做任何专题作业找课外资料,应该严厉提醒学生,绝对不可以去图书馆撕书窃取资料。道理很简单,但是,不是每个学生懂得自爱,并知道撕书也是一种犯罪行为。

  撕书不可饶恕,但偷书比撕书更加严重,其手法也有“新花招”。半年前,我曾在兀兰区域图书馆刚巧目睹这样的事情。一个清洁女工提着一包垃圾走出门口,门前感应器立即发出声响与灯光,这表示垃圾包里藏有未经过借书器扫描的书籍。坐在柜台一位女职员正忙着替借书者办事,就请一位保安人员帮忙检查垃圾包、他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任何书刊。那位女职员于是亲自上前翻查,终于发现一张被撕掉的书封面。原来,那个偷书贼为了通过门口的电子监测,把贴上图书馆借书条码的书封面撕下丢弃了。

  众所皆知,破坏与偷窃公物是犯法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是属于公物,无论撕书或偷书都是一种罪行,或许有人不知,但是此风绝不可长。今后,图书馆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以及严厉对付违法者,相信能制止撕书与偷书事件的增加。

  最后,我想请问国家图书馆当局,近五年来,每年不翼而飞的藏书共多少本?其数目是否与年俱增?

知识产权意识加强 66%受访者会买正版货

胡洁梅(2009-04-15)

  去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民众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而且人们大多也清楚侵权所面对的后果。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在2006年首次向公众调查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及态度,去年是第二次调查。结果发现,约九成民众知道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同2006年相比,多了一成。

  该局是委托福布斯研究机构(Forbes Research)做调查,调查在去年底至今年初进行,接受调查者共1011名(年龄15岁及以上),比两年前多了约400名,调查对象年龄层也提高,形式则从三年前的网上调查改为面对面访问形式进行。

  调查显示,更多人意识到在不合法网站上下载资料的后果,约八成知道这是犯法的,而且超过一半(约53%)知道会因此而被逮捕,这比起上次调查的39%,多出约14个百分点。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购买盗版货和非法下载属于偷窃行为,约八成同意支持原创。近六成认为盗版货质地不如正版,近四成则认为非法下载品不如正版。

  调查也发现,只有三成的公众会在意别人对于购买盗版或非法下载的负面印象,因此同辈压力起不了阻遏作用。 

  知产局也针对宣传工作的效应做调查。约八成公众在获知信息后,意识到盗版的危害性,约66%的国人因此表示要购买正版货,这比起2006年的48%增加近两成。

  不过,调查却没有一项针对公众是否曾在网站上非法下载的问题,福布斯研究机构表示,受访者对于这类的问题,不一定会如实回答。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公众对购买盗版及非法下载的看法,不一定等同于实际行动,但与2006年相比,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提高了。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局长廖媛然指出,尽管民众对于保护知识产权已有更深了解,明白所触及的法律问题,但我们仍然有必要继续教育公众,传达侵犯知识产权的后果。在这经济低迷的时期,或许会有人因而转向购买盗版,所以我们的任务更具挑战。
去年起获总值三百万元货品
  该局将继续加强宣导工作,通过媒体、学校等机构合作,让公众认识知识产权,培养国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强调侵犯知识产权的后果,这可包括失业、法律、电脑病毒等问题。

  该局将在明年再次进行调查,监查其宣导工作的效应。

  保护知识产权也包括执法行动。根据知产局的网上资料,警方去年展开了182次取缔侵权活动,起获总值332万5283元的货品。

  为了配合本月26日的“世界知识产权日”,知产局将在这两周展开一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针对家长及教育者而设的讲座等。该局之前也为工艺教育学院及理工学院学生主办反盗版短片制作比赛,成绩将于下星期五公布。公众可上www.ipos.gov.sg网站查询活动详情。

疑不满头发过长被记过 四中学生校内围殴巡察长

(2009-04-16)

  东北一所中学的巡察团团长,在学校食堂被四名同学殴打,相信动手打人的男学生是不满头发过长被记过。
  这起校园暴力事故上星期二(7日)上午约11时30分发生。

  该校教师在升旗礼后对学生进行例行检查,发现一些高年级男生头发太长,触犯校规,把他们交由训导主任处置,并由巡察团团长从旁协助。

  这四名学生已在前一天被告诫须把头发剪短,但他们没照做。相信他们是不满被惩罚,怀恨在心,在休息时间找上巡察团团长宣泄不满。

  据知,巡察团团长正在食堂用餐,闹事者突然把一碗汤往他泼去,并对他拳打脚踢。其他同学立刻劝阻,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目击者说,巡察团团长身材健硕,没有明显伤痕,事后到诊所验伤,并且报警。学校校长昨天向本报证实这起事故,并表示正在处理中。

Friday, April 10, 2009

校内偷同事钱财 女教师罚款1500元

(2009-04-10)

  一名小学女教师承认在半年内,四次在教师休息室内偷走同事的钱,昨天被判罚款1500元。
  被告黄丽英(28岁,译音)承认在去年2月和8月间,在位于三巴旺一带的康培小学教师休息室内,四次偷走四名教师总共710元的现款。

  被告共面对4项偷窃控状,一旦罪成,每项可被判坐牢长达3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控方以其中一项提控她,余项让法官下判时考虑。

  受害人包括一名男教师和三名女教师,年龄均20来岁,被偷款项介于80元和300元之间。

  案情显示,去年2月14日,一名姓李女教师将两个各装有300元和95元现款的信封放在自己办公桌的抽屉里,没有上锁。四天后,她发现300元不见了。

  李老师等到4月中,另一教师也失窃80元后才报警。同月底,另一教师被偷200元。8月初,再一名教师失窃180元。

  校方在教师休息室内安装闭路电视后,拍到被告干案的证据。

  被告过后承认一时起贪念而行窃,并把偷来的钱全数花光。

  被告没有案底。她没有聘请律师,自己写了一封求情信交给法官。她表示,已把偷来的钱全数归还,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懊悔,决心改过,希望法官下判时考虑在内。

  教育部发言人受询时说,黄丽英在前年6月被派到康培小学任教,东窗事发后已在去年9月离开。案件去年交由警方处理。随着案件已经下判,教育部将对黄丽英采取必要的纪律行动。

从‘爱美’到‘惠华’ ——兼谈新加坡的华文

凌军(2009-04-10)

  在一些新加坡人眼里,在公共场合讲华文就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他们忘了或不愿承认:无论华文英文都不过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智商和能力。

  

  内阁日前改组,陈惠华升任总理公署部长,兼任财政部第二部长与交通部第二部长,新加坡有了第一位女部长。关心政坛的也许还记得内阁中几年前也曾有过一位社会发展部的女代部长薛爱美博士,不过说到正部长,陈惠华女士的确是第一位。

  完全出于巧合的联想,但借用两位女部长名字所含的词义,也许正可说明新加坡这几十年的政商风向:从依靠亲近欧美(“爱美”)到如今的期待着受惠于中华崛起(“惠华”)。

  新加坡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李光耀内阁资政那一代人的高瞻远瞩,日前,李资政在讲华语三十周年的大会上,又一次呼吁会讲华语的父母尽量在日常生活中用华语同子女交谈。不知道资政的再一次努力是否唤醒一些仍迷茫的国人,是否能挽救新加坡华文,又是否能为新加坡的未来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期待是美好的,现实仍是残酷的。讲华语运动的调查就发现:讲华语的家庭自1990年的70%一路下滑,到现在只剩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讲英语的家庭却从当年的26%增至今年的60%。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一年一度的讲华语运动热烈推动和政府的不断鼓励,新加坡的华文怕早已消声灭迹了。

  我新近看到的一件事就很能反映新加坡人对华文的真实心态:不久前参加圣淘沙环球度假村的一个建筑研讨会,业主和设计代表先用英文发了言,最后是主承包商:一家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发言,他的华语发言简单明了,却在发言后引起了一片轻微的嬉笑声,会后一位新加坡朋友也不屑地对笔者说:看看他们的素质!

  这就是华文在新加坡的真实地位。在一些新加坡人眼里,在公共场合讲华文就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他们忘了或不愿承认:无论华文英文都不过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智商和能力,他们也忘了正是他们认为素质低的这间公司用他们的行动证明着他们的能力:将要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圣淘沙环球影城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这一庞大工程,这是新加坡诸多外国和本地公司远远所不能及的;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这些年看到了太多沦落潦倒的华校生:历史促使他们只能去驾德士或当小摊贩,鲜有几个能在政商界出人头地的。

东西方的桥梁
  不过,他们也应看到这二十多年中华的崛起和巨龙的腾飞,会说英文于是成为他们最后一件可以自傲或遮羞的衣物。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新加坡的华文才会步步走向消亡;也许正因为这种心态也逐渐埋灭新加坡再次腾飞的希望。新加坡这个世纪的优势:不在于他们会说英文,更在于他们也会说华文,新加坡是东西方都能信任而联系双方的桥梁。这是新加坡伟人们看到的并正试图去做的。这才有了一次一次的讲华语运动,一次一次的身教言传,可是这痼疾总是百除不去,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李资政对国人的要求真的已经很低了:只是要求大家说华文而已。也许这只是他为未来进一步计划在做准备。但新加坡人要真正成为东西方桥梁,绝非能讲几句华文那么简单!新加坡人还需要了解更多地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习惯。这可能是我对新加坡的华文发展的奢望,但新加坡人没有什么理由畏难、退缩,他们理应比那个加拿大相声演员大山有着更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文同种!从心态上,新加坡人也容易为中国人接受,亲近信任,更易融为一体,去过中国旅游的新加坡人一定有所体会。这个时代能说华语真的是上天给新加坡人的福分,现在的新加坡搭上巨龙的背脊,一定会有新新加坡的诞生,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未来啊。

  很多新加坡华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想方设法在华文教学上更新教案,试图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动力。在笔者看来,让年轻人对学华文真的拥有成就感,改变轻视华文的社会心态,才是新加坡华文复兴的转折。有了这些,才谈得上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的背景,也真的才有机会架设东西方的新加坡纽带,乘上中国的经济快车。没有这些,新加坡的华文的颓势还是会持续下去,大家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可笑的徒劳。

  

  作者是建筑工程师

Thursday, April 09, 2009

不应质疑器官捐献者的动机

陈汉豹(2009-04-09)

  《人体器官移植法令》修正通过后,捐献者将可获得合理补偿,这确实是激励更多人捐献器官与缩短病患等候移植时间的妙方。

  捐献器官是救人,不是害人。凭情而论,就算是为钱而捐,为利而献,又何错之有?所以,不应质疑捐献者的动机,若不然,一味疑东疑西,稍有自尊的人,势必裹足不前,这岂不是与鼓励更多人捐献的本意背道而驰?

  有道是,怕则不做,做则不怕。所以说,不必顾虑他国穷人为了钱跑到我国捐献器官,除非是发觉有不法分子从中牟利,否则,就应坦然接受,莫拒人于千里之外。

  再说,捐献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你情我愿,通过正当程序,进行合法移植,让饱受折磨的病患早日脱离苦海,这绝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自然不会影响我国的医药道德标准。

  除此之外,倘若我们只接受现场配对移植的活体器官,不接受现成产品,没做出入口买卖,自然就不会有沦为器官交易中心的顾虑。

  日前,在咖啡店无意间听到邻座的人在谈器官的话题,他们的疑问是少了一颗肾脏,会不会导致肾亏,新陈代谢出问题?会不会伤身败体惹来后遗症?

  可见,一般人对器官的知识仍然一知半解。所以,捐献器官制度要奏效,首要任务应该是展开公共教育,提高人们对有关事宜的认识,进而放心捐献。

华文,动起来! ——流动设备为华文学习开拓新方向

黄龙翔 陈之权(2009-04-09)

  讲华语运动推行了30年,比较喜欢讲华语、用华文的新加坡青少年,却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或许是现实生活中有了英文这一优先用语,令莘莘学子们觉得半桶水或甚至不懂华文也能生存。如果没有考试,他们更失去了学华文的动力。

  在这些华裔“数码土著”的孩子当中,有许多人鲜少或不曾浏览中文网站,有的甚至以为互联网是一片英文。华文登不上“数码大科技”之堂,算哪门子的“酷”?学不好华文,谁怕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找到新的出路?

步入流动学习的时代

  学习科技发展了半个世纪,终于随着“流动设备”的普及化,而逐渐步入流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时代。(流动设备即mobile devices,如手机、膝上电脑、掌上电脑、MP3播放器等。港台译“行动设备”、大陆译“移动设备”。)

  起初,流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多局限于学生分组共用行动设备,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校内或到校外进行学习活动,包括在现场利用流动设备搜集资料、互相联系和讨论、上网等等。

  2006年,一群世界级的学习科技学者(包括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吕赐杰副教授)联合撰文,倡议学生“人手一机”,随身带着行动设备,结合在校的“正式学习”,在校外随时随地进行自发性的“非正式学习”。

  这种人机比例为1:1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的不只是一台电子学习笔记,还可以是电子课本和作业、电子通信器(促进社群学习)、资料搜集和分析器、创意辅助工具等等。

  这让每名学生都能以科技为媒介,以天地和生活为课室,冀望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成为具备反思、分析、评估、创新习性的全面学习者,而不只是读死书的考试机器。
  把流动设备用于语文学习,便成了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世界各地有关MALL的研究和实践,至今还不到十年。尽管如此,这些项目证明了MALL在改革语文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因为它对应了语文学习理论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随时随地,配合情境设置

  本文作者整理了过去七年来的MALL的学术文献,发现这些年来的研发内容,大抵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着重利用流动设备提供学习内容或习作,让学生随时随地研习或练习;

  第二类则以设计流动设备辅助的课外语文应用活动为主,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第一类研发项目的例子,包括通过网络定时把新词汇及其相关学习材料发送到个别学生的手机;或在流动设备上储存语文学习用途的影音档案、习题等。

  这些设计,依据的或是语文学习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学习者可通过生活中重复地吸收、记忆,和(机械式)演练来提升语文能力。

  行为主义语文学习曾在过去数十年来受到不少批评,但作为一个辅助性的学习策略,仍有可为。流动设备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吸收、复习、演练语文资讯。有研究显示,如果这些资讯是多媒体的,学习效果或将能进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流动学习能带给学生的,不止这些。MALL的“更高境界”,是有意识地把语文学习融入日常生活,或从生活中衍生出学习。第二类的MALL项目,就具备这种特征。

  例如,老师通过智慧型手机或掌上电脑指示正在学习当地语文的外籍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某些需要与当地人交谈的任务(如到火车站去打听某一班火车的启程时间)。学生可以开启手机上的地图及导航软件以免迷路,也可以即时跟分散四处的同学分享路上的见闻或求助。手机里可能还储存了特定场合的常用词汇或句子供参考。
  还有,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的笔记、录音、摄影、视讯通话、上网等功能,在生活环境中进行资料搜集、采访,以至于进行创作或制作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作业。
  有些设计更应用了“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技术,意即用户带着流动设备到某地点,便可以收到与该地点相关的资讯。

  这类技术中成本、难度均较低的形式,是Zap Code、二维条码(2D Barcode)、射频识别(RFID)等标签技术。例如学习者来到某座古迹,发现门口贴了一张标签,他只要用手机给标签拍张照后传上网,系统便会把与该古迹相关的资料传到手机上,加深他对这一古迹的认识。

课外自学与正课相辅相成

  几年前,日本学者利用这个技术进行词汇学习研究,把课室里的各种物品各自贴上RFID标签,让学习日文第二语文学生用他们的掌上电脑去扫描。扫描到某物,掌上电脑就显示物品名称,并提出相关的语文问题让他们作答。

  学生还可以为这个物品做一些注记(例如:“我觉得这张椅子设计得很特别。”),让后来的学生在扫描后可以读到这些注记,并作出回应。

  在台湾,一个更大规模的MALL项目是“数位典藏融入园林文化的行动学习”,对象是华文第一语文水平的当地学生。

  先在一座园林古迹里,四处张贴二维条码。参与学习之旅的学生到此寻找二维条码,并以流动设备扫描,从而取得与园林各处相关的台湾文学、古诗文楹联、书法字迹、临摹与拓碑等的资讯或测试题。

  凡此种种,对应的是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社群学习,知识建构等备受推崇的当代教育观,因而成为主张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学者的崭新的研究方向。

  然而,MALL无论怎么发展,是不会取代校内语文正课的。其实,正课强调掌握规范化的语文,而学生的课外自学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语文应用能力——两者应是相辅相成。
  如果流动学习能融合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学习、校内与校外学习、独立与集体学习,从而达致“无缝学习”(时时学、处处学)的理想境界,那么,结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倡议,就有机会美梦成真。
  让华文学习“动”起来,从课室内“动”到课外,从老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是本地教育界目前正在探讨的研究方向。

  当然,过去MALL的研究里还没有结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先例,因此整个学习活动得重新设计。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学华文,不止夠酷、夠爽,而且谁也不必怕谁!

  黄龙翔任职于国立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陈之权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本文以个人名义发表。

器官捐献补偿制度须谨慎落实

社论(2009-04-09)

  原称全国肾脏基金的NKF,前天庆祝成立40周年。庆祝会上,卫生部长许文远针对推行补偿捐献器官制透露更多细节,并表示卫生部将采纳公众和议员提出的四个建议,包括为器官捐献者填补保健储蓄。他说,卫生部采纳建议,是确保肾脏移植能以崇高的道德水平进行。

  这是人体器官移植法令的修订在国会三读通过之后,卫生部第一次谈到落实补偿器官捐献制的主要原则。部长表示将用几个月时间制定指导原则,以循序渐进方式推行法令。

  显然,法令修订后推出的病人和捐献者器官配对计划、废除遗体器官捐赠的年龄限制各项,都是得到公众舆论一致支持的,只是在制定“补偿制度”方面,就需要更详尽的考虑。补偿制度将分阶段落实,先从本地病人与捐献者做起,然后循序渐进,最后才涵盖外国病人和外国捐献者。我们认为,当局采取这种渐进的做法是明智的,因为,法令修正的目的,主要就是要为国人服务。目前有许多病人都在急切地等待移植,他们肯定都希望修正法令能尽快生效与实行,希望卫生部能加紧落实的步伐。

  长期困扰着我国肾脏病人的一个难题,是等候肾脏移植的病患名单很长,因此也对洗肾服务形成了极大的需求和压力。修订法令的最大的目的,是鼓励更多人捐献器官,让病人更快找到适合的器官进行移植。不过,正如部长所指出的,现在我们虽已排除了法律上的障碍,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并不那么容易。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有563名病人在等待肾脏移植,另有数十人等待眼角膜、肝脏和心脏移植。而在那一年,则有84肾脏病人因为年高病重不再适合动手术,或因病逝,最后离开等候名单。也就是说,许多病人是因为“等不及”肾脏的移植,肾衰竭而去世的。

  NKF洗肾病人每年增加150人,该基金会表示,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之下,它也继续坚决推行洗肾中心的计划。

  不过,NKF主席余福金也在前天指出,配合人体器官法令修订,NKF将协助肾脏病人补偿捐肾者,鼓励器官捐献。因为病人在得到肾脏移植之后将不必洗肾,NKF将可以免除负担这方面的津贴,并可以把这笔钱用来补偿捐肾者,以及津贴获肾病人过后购买抑制免疫系统排斥新肾的药物。

  本地的捐献肾脏难找,同时也出于一个文化问题。正如许文远前天对媒体所说,挪威只有很少的洗肾中心,因为他们一旦发现病人肾衰竭,第一步就是找家属捐赠器官,而新加坡人的做法是先找洗肾中心,再找器官捐献对象。挪威肾脏捐献率是每100万人有50起,(本地则只有约25起),而他们的的器官捐献率接近自给自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毋庸置疑,对付肾病最佳的做法是预防胜于治疗,而NKF的洗肾任务,也是值得进一步加强与巩固的。然而,早日完善器官捐献者补偿计划,加速器官移植过程,尽快缩短等候移植病人的名单,仍然是当务之急。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学者莎特尔(Sally Satel),最近投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以《奖励器官捐赠者》为题发表的看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这位本身曾接受友人捐肾而得以活命的学者,上个月也曾在加拿大英文报《环球邮报》上发表另一篇文章,认为合法奖励捐赠者的做法是正确的。
  莎特尔认为,为了杜绝器官买卖的罪行,各国可以考虑进一步的做法:设立一个由第三方作为活体器官捐赠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协调员,以及规定现金以外的奖励器官捐赠方式。

  她的文章主题,则是肯定新加坡国会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法(修正)法案之举,因为这一来新加坡将同美国、英国、法国、沙地阿拉伯等20多个国家一样,允许器官捐赠者获得某种补偿。而新加坡计划把所有捐赠者和接受移植者汇集成完整的名册,确保后续行动妥善地执行,则是“青出于蓝”。尽管新加坡的做法受到肯定,我们认为,有关当局还是必须谨慎行事,征求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拟定完善的指导原则和运作系统,确保补偿捐献器官制的顺利推行。

Wednesday, April 08, 2009

社会的关怀,精神病患的希望

苏心荃(2009-04-08)

  最近,《联合早报·交流站》(3月28日)发表了读者程玟喜的文章《正视精神病患对社会的威胁》,接着也引起言论版上对这个课题的讨论。

  精神病虽然就像任何一种疾病,但却得面对更多的歧视。这种歧视通常是因为社会对精神病缺乏了解,产生误解和恐惧所造成的。它导致患病者没有及早寻求治疗,也让已经复原的病患很难重新融入社会。

大多数忧郁症都可康复

  精神病往往是因为大脑里的生化不平衡,干扰一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所造成的。精神病的范围很广,包括轻微的焦虑和由压力引起的症状、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每一种病症也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一个全面的治疗方式除了药物之外,也包括给予病患和看护者社会心理支持。大多数患上焦虑和忧郁症的人都能够全面康复和过正常的生活。

  不幸的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病患可能显示的混乱思考和反常行为(如自言自语),一般会让他受到更严重的歧视。不过,如果及早治疗,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也能好转。

  好几个长期性研究显示,高达三分之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重大的进展,只有三分之一或者更少的病患情况变得更差。这些研究结果驳斥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只会越来越糟的传统观念。

  很多研究也显示,由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造成的社会暴力事件并不多。事实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比较离群和喜欢独处。

  新闻报道往往会把精神病和犯罪暴力联在一起,研究却显示,除了那些在发病前已经有犯罪暴力纪录,或那些同时有滥用药物问题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并不会更具暴力倾向。
  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并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犯下的,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会犯下暴力犯罪事件。
医药部门和社区都能提供帮助

  作为专业的精神病医生,我们要强调,大多数寻求治疗并遵照治疗指示的病人,最终都能康复。在最近几个月造成伤害的例子,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大多数进展良好的病人的情况。

  精神病人应该在社区内受到照顾,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建议,所有发达国家(和城市)都朝这个方向发展。

  医学的发展已经带来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对大多数的精神病患,长期的关押是错误的做法。以社区为基础的良好照顾,不论是更好的生活素质或者重新融入社会,对病患的健康来说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新加坡推出了很多供各种社区热心人士参与的新计划,让他们同病患和看护者接触。同样受到重视的计划包括:帮助人们认识精神病和伸出援手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加强社会人士(包括学校、宗教领袖和家庭医生等)的培训,以期及早发现精神病的症状。

  所有综合医院的心理医药部门、心理卫生学院、私人医药服务和各社区服务(如家庭服务中心),都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全面的评估和帮助。由病患、看护者等发起的倡导组织,在提高认识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这些努力要取得成功,新加坡人必须表现出谅解、关怀和支持。在经济面对困难的这个时候,社会的谅解与关怀更形重要。有忧郁症的人必须尽早求医,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歧视而延迟看医生。

  许多精神病专科人士选择把壮年时期奉献给照顾精神病人的工作。看到病人病人恢复健康并重返社会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感。

作者是新加坡精神病学科协会主席,叶琦保译。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李玮玲(2009-04-08)

  我爸爸在1959年成为总理,我当时才4岁。无可避免的,许多人只知道我是李光耀的女儿。

  我的一举一动、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关注,有时还会受到批评。一个朋友说我是住在玻璃屋里。最近爸爸说我不会煮东西后,另一个说:“你住在没有墙壁的屋子里。”幸好,我并不容易感到尴尬。

  只要我自己心安理得,我并不在乎其他人怎么说我。事实上,我的生活是公开的,因为我越是保持隐秘,公众越会胡乱猜测。

对爸爸的调整感到意外

  我爸两个星期前这样形容我妈:“我妻子……不是传统女性。她受过教育,是职业妇女……家里依赖可靠和专业的女佣打理,但(我妻子)中午一定会回家陪孩子吃饭。”

  其实,我妈是个传统的妻子和妈妈。唯一有异于传统的,是她也是个职业女性,多年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最让妈妈感到自豪的首饰之一,是爸爸为她定制的金坠子。他找了个书法家在上面刻了“贤妻良母”和“内贤外德”这八个字。

  我妈的生活围绕着我爸,在我们小时候则围绕着我们。我记得有一次妈妈温和的抗议爸爸要她做的一件事。

  “亲爱的,这是一种伙伴关系,”我爸爸说。
  “但这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妈妈回答。
  在某些时候,这个伙伴关系可能不是完全平等的。但多年来,特别是在我妈妈因为中风健康每况愈下后,照顾她的却是我爸爸。她清楚的表示,同医生比较,她更喜欢爸爸的照顾,显示了爸爸对她的无微不至。

  他记得她所要吃的药物的复杂规定。因为她左边的视线看不到东西,他便在她用餐时坐在她左边。他提醒她吃盘子左边的食物,并捡起她左手掉在桌上的任何食物。

  我向来敬佩爸爸对新加坡的献身精神,对于认为正确的事他坚持去做的决心,以及他与那些试图告诉我们如何治理新加坡的外国人抗辩的勇气。

  但我爸爸也是个典型土生华人家庭的长子。他甚至不知道怎样敲破一粒半生熟的蛋——土生华人家庭的男孩子,尤其是长子,是不必做这些事情的。

  然而,当妈妈的健康恶化后,他立即调整了他的生活方式来配合她,照顾她吃药,让自己的生活围绕着她。我知道他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来做这一切,对他能够付出这些努力也感到意外。

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既然我父母这么恩爱,我为什么决定选择单身?

  首先,我妈给我定下了太高的标准。我无法想象自己成为和她一样的妻子和妈妈。

  其次,我在性格上和爸爸相似。他有一次跟我说:“妳有我所有的特性——但在程度上却远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它们成为对妳不利的条件。”
  我爸为我妈定制金坠子时,也为我定制了一个。不过,他为我刻的字却和我妈的大不相同。坠子的一边刻着“养精蓄锐”,另一边则刻着“出类拔萃”。
  后面这句只是为了完整才加上去的,他的主要信息是前一句,也就是要告诉我,对生活里的许多东西的看法不要过于强烈。

  我知道我不能围绕着丈夫生活,也不希望丈夫的生活围绕着我。当然,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夫妇的关系存在许多不同的形式。但双方肯定必须要改变行为或习惯来相互适应。我向来习惯自己的方式,并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

  我第一次约会是在21岁的时候。他是我被派去的病房的医生。我们去了一个晚餐派对。我注意到其他宾客都是有钱的社交界人士。我把他像“烫手山芋”般的放弃了。

  2005年同一小群朋友在非洲旅行时,其中一人李俊能教授列出了曾经尝试追求我的人。除了第一个外,还有三个人。其中两个变成朋友,另外一个同第一个一样,我选择不进一步交往。

如有机会不要延迟结婚生育

  我现在54岁,是个快乐的单身人士。除了我的核心家庭,我还有一群亲密的朋友。我多数的朋友都是男性,但我的声誉让他们的女性伴侣永远都不会把我当成威胁。

  十多年前,当我还有一丝机会可能结婚时,爸爸对我说:“你妈妈和我可能因为自私,对你维持单身,可以在我们年老时照顾我们感到高兴。但你会觉得孤独。”

  我并不这么认为。一个人觉得孤独好过两个人因为无法相互适应而感到痛苦,我心想。

  我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但我却要提醒年轻男女: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多年前,一个年轻的单身女性询问我对在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研读神经学的意见,我告诉她应该“把握机会”。
  她到美国去,离开了八年。她在30岁的后期回来新加坡,目前正担心已经错过结婚的机会。

  女人的生育力会随着年龄而剧降,超龄产妇更是面对孩子可能有先天缺陷的危险。

  最近的调查也显示,父亲的年纪大跟孩子患上同神经发展有关的病症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还有阅读障碍及较低的智力等面对更高的风险有关联。男人的生育力也会因为年纪渐大而减低,虽然差别因人而异。

  我奉劝年轻男女不要延迟结婚和生育。我并不是为了政治正确才这么说。我是真心诚意的,因为作为女儿、姐姐和妹妹,我享有快乐的家庭生活。我也看到我的哥哥和弟弟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作者是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原载《海峡时报》,叶琦保译。

学好华语应重读与写

田萌(2009-04-08)

  今年推广讲华语运动已步入第三十个年头了。学习华文不能只靠学校的教学,家庭的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已指出,家长要在家里与孩子用华语做交流,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一个从小听说华语的环境。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我认为学好华语, 听说很重要,读写更重要。如果有人只是会听说某种语言,但不会读写,那他还是没有摆脱对这门语言文盲的帽子。

  家长在家里与孩子多用华语做交流以提高听说华语能力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读写华语的机会。可以在家常常买一些华文报章杂志,鼓励孩子阅读。也可考虑订阅一份华文报,例如《联合早报》或《联合晚报》。

  我曾遇到一名学生。他说,他妈妈为了让他和两个姐姐学好华语,平时除了用华语交谈外,还常买华文报和杂志放在沙发旁,甚至放在厕所里,给他们阅读。他每次上厕所就会随手拿来翻读。一开始他只是随便翻翻,读读大标题,或看一些八卦和体育新闻。但后来天长日久,慢慢养成了阅读华文报纸和杂志的好习惯。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他爸爸又安装了电脑并鼓励他和两个姐姐上网阅读和找资料写华文作文。因此他们的华语成绩也因此日益进步,名列前茅。

  在家看电视尽量多看华文台的节目,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阅读华文。特别是现在多数电视节目配有中文字幕,可让孩子有听和读的训练。如果家长能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看,并用华语讨论一些情节和内容,那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吃晚餐时与孩子一起看华语电视剧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家长也可抽时间与孩子一起看些华语或配有华语字幕的电影。我记得去看电影《赤壁》时, 旁座的一位家长与孩子一起看电影,就从诸葛亮谈起,在看电影时给孩子灌输了中华文化。

  用华文写作是学华语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困难的。这也是许多孩子所面对的困难和瓶颈。有个学生告诉我,他在阅读华文时困难还不大,因为遇到不认得的字还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猜。但写就不同了,有些学生即使能流利的讲华语,但在写作时还是面临较大的困难。所以家长在家要大力鼓励孩子多写作,让他们有多一点训练。而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难以走捷径,必须从认生字、组词和造句的基本功开始。在认写生字时,要启发孩子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特点及相互位置关系,这样孩子就会容易地认识生字和记住它。

  要提高孩子的华文写作能力,家长可鼓励孩子用华文写日记、留言条和手机简讯,等等,让孩子有多一点写华文的训练。另外给孩子买一些作文参考书和华文电子字典也都是有益的办法。总之,只要家长能持之以恒地为孩子营造积极和丰富的家庭环境,学习华语华文就必有所成。

Monday, April 06, 2009

学好华语 从小从家里开始

莫美颜(2009-04-06)

  讲华语运动的宣传片中洋小孩讲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华语。

  本地华族小孩为什么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听听两位语文教育专家周维介和韩永元怎么说。

  最近从电视上看到今年讲华语运动宣传片中几个外国小孩讲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华语,有家长觉得汗颜: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华文华语,就是没办法把这属于自己的母语掌握好。但也有家长不以为然: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强处,这些孩子有特殊的语言天分,是天才,没什么了不起。

  到底学好华语,是靠天赋还是后天努力?

  华语文中心总监周维介受访时说:“确实有些人吸收语言的能力比人强些,他们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把某一种语言学好。比如,一些印尼或菲律宾女佣,在华族家庭工作一段时日,便能以方言或华语与雇主及其家庭成员交谈,他们并没有上过任何语言课,凭的是自己天生的语言能力。”

  有语言天赋不过是比别人占了一些便宜,要是缺乏后天的努力,他也不一定能把语文水平提升。而周维介认为,学习语言的成败跟心态、环境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

“不喜欢”华文与大环境有关

  他说:“心态和动机是互动的,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强烈,心态自然积极,学习效果就明显。”

  但周维介却发现,这些年来新加坡儿童“害怕”、“不喜欢”学习华文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而这种心态与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英文大环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不论在家中,或是走出家门,只要掌握英语,便如鱼得水,无往不利。可是不懂华语,在新加坡不会造成生存威胁,也不会遭逢生活的不便。周维介说:“这种主次分明现象,孩子能轻易感受得到而削弱了孩子学习华语的积极性。”
  还有,周维介说,本地学生还强烈感觉到,英语是这个时代的语言宠儿。他们感觉到英语的卡通、电子游戏、影片、读物、歌曲、舞蹈以及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都比华语世界来得先进、精彩、优越,而学习华语华文,只因它和自己的华族肤色有关。

  本地华族孩子还碰到一个问题,他们大部分先接触英文英语,再学习华文,对比之下,便觉得一字一音,得牢记;一笔一画,马虎不得的华文比英文难学许多。

  加上许多家长把华语的学习定位在“考试”上。从小,孩子就从父母的言语中得知:华文科成绩不理想,会影响升学、选校,于是大家便陷入考试项目的积极追求,任何与考试无关,能提升华文水平的学习活动,都通通忽略掉。他说:“这种心态,是很难把语文学好的。”

在学校讲华语是“异类”

  汉语文中心校长韩永元也认为环境因素是造成本地很多孩子害怕或不喜欢华文的原因。他说,家长自己不喜欢华文,或是曾经在学生时代吃过学华文的“苦”,比如被老师责骂或惩罚,结果给孩子造成华文难搞的可怕印象。

  他发现,在一些学校,华文等同于外来语,全校华族学生都以英语交谈。说华语会被当作“异类”,于是会讲的不敢大声讲,不会讲的更怕讲。

  另外,韩永元认为,学生喜不喜欢华文跟教学方法也有关系。“ 一个好老师,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害怕华文的学生解除害怕心理,逐渐喜欢华文;反之,则只有使学生更讨厌、更害怕。”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是年龄因素。周维介说:“语言是一种习惯,越早培养越好,障碍越少,起步越容易。”

  至于外国小孩,周维介说:“他们能把华语说得那么好,应该是动机问题,加上没有心理障碍,又肯付出,效果就大些。”
  其实不只外国小孩,韩永元说:“本地的非华族,包括印度同胞、马来同胞、欧亚裔同胞等,把华文学好的例子也很多。这主要是有远见的父母的大力支持和竭力制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物色好学校,好老师,让孩子参加华语为媒介的儿童演艺班等等。”
学华语起步不能慢

  学语文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捷径,一定得付出。怕不怕、喜不喜欢是个主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若要使孩子不怕华语华文,进而喜欢它,周维介说,起跑不能慢,一切应从孩子幼小时开始,因为补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花的力气很大。早起步更利于建立学习信心,更有机会回避排斥心理。

三岁就可以累积本钱

  他说,孩子三几岁时家长就可以开始帮他累积学华文的本钱,那么当他进幼儿园时,就不会因为别的小孩会讲华语他不会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周维介劝请家长,千万要为孩子创造学习华语的语言环境。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自然地接触华语,自然地对父母讲,对长辈说,自然地观赏华语电视节目、看华语卡通、听华语歌曲,翻阅华文图书等。他说,这种环境浸濡,能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这种语言,可避免心理障碍的形成。

  他觉得,家长不能指望学校单方面就能使孩子掌握好华语,因为语言的学习需要“大课堂”。

  韩永元说,家长也可以送孩子到语文中心学习,要不然就鼓励孩子多与讲华语的邻居或同学交往,制造学习机会。

  在孩子的学习阶段,家长还要给他们鼓励和打气。“鼓励、打气永远不会错。有时候,就好比和孩子一块下象棋,你故意输一两盘,让他得意,信心有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周维介说,负面的言词,或过多的指责,或指令式的语言,只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应小心处理。

  但家长也不应一味迁就,他说:“孩子一表示没兴趣,父母就决定作罢,这不是很好的选择,在我们的环境里要学好华文,坚持的态度很重要。”
  韩永元也说,在孩子学习华文的道路上,家长不但不能“放任”孩子,还要把孩子的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当然要做到这点家长得下很大的功夫。

由“Cool”到“谁怕谁?”

洪雅琳(2009-04-06)

  曾几何时,5年前的“华语Cool!”,演变成如今的“华文?谁怕谁?”这的确是推行了30年的讲华语运动所始料未及的。近来一系列的“外国人说华语”电视短片,尤以碧眼金发的洋人小孩背诵《悯农诗》,煞是可爱动人,十分有趣。但深层思考,却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是喜是忧难以言喻。

  国人与华语、华文的30年苦恋,始终有如一厢情愿的单恋,何时方能自动自发的真心爱恋,全力以赴的穷追不舍。我们还能有几个30年的等待与盼望,倘若一味“痴痴等”,恐怕等来的是个“无言的结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岂能不心累?哪会不惆怅?

  纵是如此,诸多有志之士,无不竭尽所能,任劳任怨的鼓吹下一代说华语、学华文。这不仅仅是根之所系、情之所牵,更是用心良苦的未雨绸缪之策。

  眼看全球掀起学习中文之风,弹丸小国的我们,岂能落人之后?何况再过些时日,泱泱大国的新一代,精通双语的人才倍增,我们若仅有“横行的刀”,而无“直劈的剑”,即使能讲华语,却无法“言之有物”,相形对比之下,岂不越显欠缺与薄弱,又哪能经得起全球化的激烈竞争。

  有鉴于此,我们不仅要会讲华语,应进而要求讲正确流利的华语,而不是夹杂着英文单字(so,but,then,right)或其他尾音(啦、啰、)等。最近逝世的冯仲汉先生是个典范,他一口漂亮的华语,成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者,有语无文,难免使得讲华语局限于低层次,难登大雅之堂。既然我们常以勤奋好学自居,为己为国,努力讲好华语,用心学好华文,再难也不畏缩。这不也正是国人显现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坚持不屈的毅力的好契机?

  且让举国上下一条心,讲华语又学华文,不必再有另一个30年的讲华语运动。希望讲华语运动能灿烂的开花结果,而不是“无言的结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讲华语乐,学习华文好,哪有谁怕谁!

帮孩子走出电玩陷阱

穆军(2009-03-31)

  读了《交流站》本月20日刊登的林美玲女士的《沉迷电玩荒废功课》一文,她为孩子沉迷电脑的焦虑和痛苦跃然纸上,我希望能和她交流自己的一点看法。

  林女士的即将参加小六会考的儿子,陷入电脑游戏的泥沼,令做母亲的她一方面要绞尽脑汁制止儿子在电玩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另一方面,又要时时防范正在玩游戏的儿子不要被他的父亲逮住引发另“一场大风波”。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孩子在学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影响,老师的督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营业的电玩中心关闭更远非个人能力能及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发挥家长的疏导和管教作用。

  家长首先多和孩子交流情感。应采取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孩子面临的压力,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生活中一定的权利,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家庭的温暖,就不需要在虚拟的电玩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反之,如果一味地“打压”,反而强化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叛逆。

  父母可采取“生活中的小事温柔对待,原则上的事毫不退让”的策略。比如,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玩电玩,但前提是必须先把功课做好。当你用促膝谈心和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了你的观点时,余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另外,家长应熟悉网络甚至电玩,这样才能找到共同话题。也许,这对于一个步入中年的母亲来说是难了一点,但为了挽救沉迷电玩的孩子,做父母的何妨下一番苦功,尽量多掌握一点网络或电玩的知识,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并且可陪孩子一起玩电玩,但玩多长时间要由母亲决定。然后时间慢慢减少,以至归零。倘若这一招很难操作,可以把孩子常用的电脑从他的房间移到客厅,在家人众目睽睽之下,孩子玩电玩的行为会有所收敛。

  若孩子成瘾严重,就应该寻求专家的心理辅导和援助。但是,在辅导员面前陈述情况时,父母不要采用抱怨指责的口吻列举孩子的种种“罪状”,引发新的冲突。应该本着关爱孩子的心态,以温和坚定口气,表示要孩子踏上正途的心愿。寻求心理辅导和治疗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搬“救兵”,而是让孩子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独立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希望沉迷电玩的孩子的父母们都能应用关爱和智慧,帮助孩子远离电玩,实现他们人生更崇高的理想。

都是电玩的错吗?

高极登(2009-03-31)

  资信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便利背后也隐藏危机,一个不小心,甚至会惹来官司和牢狱之灾。

  就以电话扣应(call in)服务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下情上达反馈渠道,但往往让一些人滥用,电台的实时扣应节目,一些人利用这个机会,胡说八道,吓得主持人得当即切断通话。

  一些老粗,平时讲话“出口成脏”,喊打喊杀是他们的口头禅,把这个习惯,带上扣应节目,一句“我杀了你”,就可能惹来恐吓、威胁他人生命安全罪名。

  当此经济衰退时代,一些人可能因为没钱,在压抑下情绪或精神出问题,有钱谁会发疯?这些人上节目,语无伦次更是不在话下。

  上扣应节目一定要就事论事,不亢不卑,最好把要说的话想上一遍,或是写下来照着念。逞一时口舌之快,得不偿失。

  手机简讯或是网上论坛使用不当,也会成为祸害,有人为宣泄不满情绪,虚报恐怖袭击消息,结果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一时的不察,遗祸终身。身边的资信器材,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一变而成为有害器材。

  资信世界里陷阱重重,最近电玩更成了过街老鼠,遭舆论口诛笔伐。现代年轻人哪个不打电玩,“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简称WOW)是电玩中的经典,打电玩的年轻人十之八九,迷上这个游戏,或是曾经玩过这个游戏。所以,一旦他们出事,比方发生血腥暴力或是自杀事件,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事件和电玩联系起来,“魔兽世界”成了众矢之的。

  这是个因果逻辑:到底是“魔兽世界”促成青少年暴力事件;还是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爱玩“魔兽世界”?

分析青少年暴力不能以偏概全
  平心而论,充其量电玩也只是配角,不是真凶。World of Warcraft中文译名加了个魔字,让人们对它产生了偏见。
  究其实,它也包含了光怪陆离的意味,里头有些异形物(avatar),比方暗夜精灵、兽人、牛头、矮人、亡灵、巨魔、侏儒、血精灵,用户可以选择任何一类作替身,在森林、沙漠、雪山和其他奇山异水的迷离境界中探索世界。

  “魔兽世界”是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暴雪娱乐(Blizzard Entertainment)的产品,这家公司成立于1991年,创办人是两名美国大学生,它的其他产品还包括“星际争霸”和“暗黑破坏神”,深受好评,还成了电玩比赛的首选项目。

  和许多发烧友谈起电玩的危害,他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子的指责有所不公,尤其对“魔兽世界”而言。

  他们认为青少年暴力事件是孤立例子,不能以偏概全。很多青少年原本心理就有问题,电玩或许只是个诱因,不能把所有的罪名都归咎给电玩。

  近年似乎互联网电玩中心多了起来,中心里晚间更是挤满了人,大好青年把大好时光浪费在不能增长学识的感观剌激上,诚为可惜。

  我认为整个事件应从宏观来看。很多父母为生话打拼,忽略了亲子关系,尤其是独子家庭,孩子可能是由女佣带大,从小就是钥匙儿童,性格难免孤僻。

  加上学校功课、专题作业、课外话动、校霸等种种压力,让孩子对现实产生疏离感,开始避世,虚拟空间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逃避场所。

  归根结底,说穿了不外是关爱两个字,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教他们培养正当的嗜好,比方集邮、学音乐、绘画、养宠物、种花等,心灵一旦有了寄托,就不会沉迷电玩。因为世界上还有比电玩更有意义的事物。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

‘借书债’反映的是责任感的匮乏

李顺福(2009-04-02)

  最近,国家图书馆向70万名拖欠罚金的会员寄出“提醒信”,向他们追讨总额高达650万元的欠款。到目前为止,20多万名会员已还清了65万余元的欠款,欠下“借书债”的尚有约50万人。

  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情况,图书馆宣布,从4月1日起实行新的借阅规定,没有缴清罚金和费用者将不准再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新借阅规定的实行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但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从这里看出,当局已被“追债”问题困扰了一段长时间。

  2007年9月,当局曾经展开类似大规模的“追讨行动”,向80万名欠款会员发了“提醒信”,追讨欠款。结果,超过40%的欠款会员从善如流,缴付了130多万元。

  虽然追讨行动获得初步成效,但仍有超过一半的欠款者选择赖账,反映出逾期还书和拖欠罚金这两个问题的严重性。显然,新措施的出炉是出之无奈,是被逼出来的。

竟然有70万人欠上借书债

  国家图书馆是个公共机构,设有22间分馆,分布在全国各角落,惠及大众。笔者大力支持图书馆的新措施,也赞同当局决定在第二次发出“提醒信”时索取1元行政费,因为重复的提醒是浪费公款。

  债款的平均数目,其实每人不到10元,数目不算太大。可是,在400万总人口中,就有高达70万人欠上借书债,比例之高,不由得让人惊叹。

  我们必须扪心自问,为什么在像我们这样教育普及的社会里,尚有近二成的国人染上了赖账这个恶习?
  “忘记还”或者“没时间还”,是许多人爱用的借口。但是,近年来,通过科技的运用,图书馆管理层在借书和还书程序上作出了极大的改进。
  以往,国人要成为会员,必须填写表格,领取会员卡后方可以借书。现在,只须利用居民证,国人就可随时到图书馆或任何分馆借书。更先进的是,靠着每本书背后的一个感应器,只要把书本丢入任何分馆的还书槽里,还书手续就算完成。由于还书槽是设在建筑物外边,白天黑夜甚至是公共假日都可以还书,方便极了。

  图书馆当局还因为这方面的改进而荣获国际大奖。

  《联合早报》报道中,也有人申诉以现金卡付款的管道不够便捷。这种借口似乎太过牵强。现金卡的应用已在我国推行多年,国人出外都会随身带上它。图书馆当局也宣布,将会在分馆内增设额外56台电子服务站,方便会员付款。要怎样才能更方便呢?

权利与义务应有一定平衡

  深一层看,借书逾期未还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象征性的罚金起不了阻遏作用。一本书逾期未还的罚款是每日一角半,单靠这微不足道的罚金是难以奏效的。对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罚金可说是“湿湿碎”。

  第二,当局早年的宽松惩罚措施助长了会员滥用权利的歪风。观察到当局的宽松态度,有些会员肯定会这么盘算:既然在欠债的情况下尚可继续借书,何必急着缴清罚金?

  会员有这样的想法,欠债款额就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以为,今天的严重欠债情况是多年以来累积而成的恶果。会员滥用权利固然不对,当局也必须为它以往的政策负起责任。

  第三,在这起事件里,我们清楚看到权利与义务两者的失衡。图书馆会员只行使权利免费借书而忘记了义务在规定时间内还书,这种做法对其他图书馆使用者是不公平的。接到“提醒信”后仍然拒绝缴清罚金,更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除了是对体制的不尊重,它展现的是责任感的匮乏。

  相对而言,拖欠“借书债”或许不算是太大的罪过,但责任感的匮乏,反映出国人的人格瑕疵。这是个严肃的课题,必须得到正视。如果国家图书馆能够对欠罚款不还者的剖面(profile)作出研究和分析,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出端倪,对症下药。

作者是本地资深文化工作者

赌场禁门令的有限作用

(2009-04-03)

  虽然现在距离两个综合度假胜地(IR)的赌场开张还有一段时日,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却决定提早行动,在前天宣布,即日起接受家属赌场禁门令(Family Exclusion Order)的申请。理事会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自愿禁门令(Self Exclusion Order)和第三方禁门令(Third Party Exclusion Order)。
  换句话说,赌场开始营业时,将会谢绝受禁令限制的人进入。家属和自愿禁门令,就是由家庭成员申请发出的,以及由嗜赌者本身自愿申请的禁门令。至于受第三方禁门令影响者,则包括领取公共援助金或特别津贴和未脱离穷籍的人,他们将自动被禁止进入赌场。这群人将在不久后收到由理事会寄出的赌场禁门令通知。我国目前有约3000人靠公共援助金和特别津贴过活,另两万多人是破产者。理事会估计,在第三方禁门令下被拒于赌场门外的人数达2万9000人。

  不少人担心,两个IR的赌场一旦开张,将会成为嗜赌者的近水楼台,原本不该涉足赌场的人,也可能因为赌场近在咫尺而被吸引,甚而泥足深陷。禁门令就是为回应这样的忧虑而设的。除此之外,当局也在2006年2月出台了《赌场管制法令》,规定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进入赌场时,每人须缴付单日入场税100元,如申请一年的会员证,入门费为每人2000元。这些防范措施等于是筑起一道防护墙,把嗜赌者和经济有困难的国人同两个IR的赌场隔绝开来。

  不过,看看新加坡以及我们周遭的整个大环境,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防赌措施,其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目前赌博的渠道实在太多,国内的赌场进不了,海上游轮以及云顶和一些邻国岛屿同样为赌客提供了方便。这些地方又不是新加坡可以管制得了的。

  尽管如此,国人还是希望政府在其能力或权力范围内,应该尽力而为,给嗜赌者和不该涉足赌场的人设置有效的障碍,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禁止那些拿救济金过活的人以及破产者进入本地赌场,相信一般人都会认同,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一个人无法自立,得靠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救济,实在没有理由跑到赌场去“搏杀”。对破产者,相信人们也会同意,社会应给他们发出正确的信息,赌博不是他们应该走的翻身之路。反之,他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清偿债务。

  三种赌场禁门令虽然作用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提醒国人,必须维护我们的主要社会价值观,即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应在防止嗜赌方面扮演角色,一个开放的社会只能控制而无法禁止赌博,但要防止人们染上赌瘾,像染上毒瘾一样不能自拔,家庭应该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禁止已经染上赌瘾的人进入赌场,无论如何只是一种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还是得通过有效的辅导、亲人的支持等手段,帮助嗜赌者戒除赌瘾。为人父母者则应注意对孩子的督促和教导,尤其是在各种网上赌博无孔不入的今天,更应提高警惕,随时留意孩子的上网行为,以免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堕入赌博的深渊。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存在不少赌博的诱惑,IR赌场的来临也已成事实,防止嗜赌的工作因此也面对更大的挑战,除了实行上述赌场禁门令,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也必须设法与学校和各相关团体通力协作,加大预防、宣导和教育工作的力度,让国人了解沉迷于赌博所带来的烦恼及对家人的伤害,并从小就培养抗赌的免疫力。

严厉对付服务行业害群之马

(2009-03-20)

 30岁的美国游客麦克利比夫妻及6名亲友,日前到旅游指南所介绍的纽顿熟食中心用餐,结果被敲竹杠,吃8条虎虾竟须付出239元。他的朋友代他向旅游局投诉。报章报道了这起旅客投诉案,国家环境局介入调查,证实有关的熟食摊,第43号摊位的“东陵第一站海鲜馆”(Tanglin Best BBQ Seafood)收费过高,违反营业条规,摊主也很快的接到通知,其营业执照将从4月1日起吊销三个月,海鲜档的助手则被禁止在该熟食中心担任摊位助手一年。
  根据昨天的新闻报道,提出申诉的美国游客对此表示欣慰,但也表示,下次再来新加坡,绝不会再去光顾纽顿熟食中心。摊主则已无话可说,接受当局的惩罚。然而,这个惩罚是否能产生有效的吓阻作用却还是一个疑问。
  这起外国游客投诉事件,又一次使纽顿熟食中心蒙上污名,也给新加坡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扣分。其实,纽顿熟食中心的小贩敲游客竹杠引起不满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许多国人心目中,纽顿熟食中心固然颇有点名气,却也是个一般消费者觉得避之则吉的地方。2004年,该熟食中心的另一摊位也因向顾客敲竹杠,而被令停业一年。
  很多人也许都不明白:为什么问题至今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环境局的惩处措施也许能产生短期的警戒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日,问题又死灰复燃。2004年的个案,显然就没有被“东陵第一站海鲜馆”引以为鉴,因此,如果没有更有效的监管措施,这个熟食中心以后也难保不会再有同类事件发生。监管工作的不到位显然也是个问题。比如,熟食中心是不准有招徕活动的,但一名熟客指出,有些摊主为了抢生意而雇佣招徕员,并给他们大笔佣金。这是明显的监管疏漏,必须尽快纠正。
  报道说,纽顿熟食中心自2006年7月翻新至今,环境局总共接获7起关于顾客在该处被“砍菜头”的投诉。单看这个数字,问题也许并不严重,但我们还得注意,有很多游客往往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即使感觉上当,也没有提出申诉,但他们对新加坡的整体印象肯定是会因此而打折扣的。环境局和旅游局对此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许多旅客是跟着旅游指南的介绍上门的。
  “虎虾”事件发生后,纽顿熟食中心的生意马上大幅度下跌,一小撮害群之马连累大家利益受损,值得吗?难道真的没有更有效的对策吗?中心的小贩们和小贩公会应该认真思考,但求事过境迁,人们尽快把事情淡忘并非良策。久而久之,污名可能越传越远,严厉对付害群之马是必要的。除此之外,中心还得认真设法改善形象,提升服务素质。
  在这方面,森林广场(Sim Lim Square)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因少数商家销售手法不当而搞臭整个商场名声,痛定思痛之后,这个商场的管理层终于决定主动加入消费者协会的“消协保证标志计划”(CaseTrust)。
  消协说,森林广场的大部分零售商其实已遵从公平交易法办事,但有小部分的害群之马经常惹来投诉,商场管理层希望借着CaseTrust计划来提高消费者对商场的信心,特别是在眼前经济放缓的时刻,商家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顾客信心尤其显得重要。但好名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更不是贴上消协认证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要有效地对付服务业中的害群之马,恐怕还得借助于立法,以出台更加严密的监管机制,以及更严厉的、可以产生有效吓阻作用的惩罚。近日出台的管制私校的立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融海啸肆虐,旅游业遭受惨重打击,抵境旅客从去年中开始,便逐月下跌。贸工部长林勋强前天透露,旅游局预测今年的抵境旅客人数,会下降6%至11%,而旅游业的总收入,则会下调15%至18%。换言之,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将面对消费减少的压力。在这个困难时期,像纽顿熟食中心这样主要靠游客生意的服务行业,尤应大力提升服务素质,以客为先,童叟无欺,打响新加坡作为购物天堂、美食世界的美誉。

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2009-03-18)社论

新加坡以英语为主的大环境,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要掌握英语不成问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讲英语,要学好华语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今天讲华语运动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要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昨天,内阁资政李光耀为进入第30个年头的讲华语运动主持推展仪式时,开宗明义如是说。
  回顾30年的讲华语运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个是华语已经在家庭中取代了方言,这是华语运动取得成功的最具体说明;另一个则是英语作为家庭用语已经迅速超越华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讲华语运动当下所面对的最大挑战:要如何收复华语在华人家庭中所失去的阵地?
  李资政所引述的华族小一生主要家庭用语统计图表(1980至2009)清楚显示,方言从1990年代开始就已经近乎完全没落,华语在198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形势看来一片大好,但是,进入90年代,也开始缓慢地走下坡。2004年左右是一个家庭语言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华语英语平分秋色。但接下来,华语的优势就开始让位给英语,两种家庭语的发展形成了剪刀差,英语显著上升,华语则明显下降。
  正如本报3月9日在社论中所指出的,值得我们关注的语言趋势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华族年轻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讲英语,英语成了主要的家庭语言,这也形成不少孩子学习母语的心理障碍。
  其实,早在2004年,李资政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那一年的讲华语运动推展仪式上,资政向年轻华族家长发出了这样的热切呼吁:“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英语取代华语成为家庭主要用语的趋势。我对家长们的劝告是你们必须帮助孩子,让他们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英文和华文水平。”“我要劝请讲英语及受英文教育的家长,如果你会讲华语,请跟你们的年幼孩子讲华语。如果要转用英语,应该等到他们十四五岁,华文基础已巩固时才这么做。”
  很可惜的,也很令人遗憾的是,过去5年来的讲华语运动并没有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不但收不回前此华语在年轻华族家庭中所失去的阵地,也无法止住华语节节败退的颓势。把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趋势的责任全寄托在推广华语理事会身上是不公平的,但过去几年来的发展趋势说明,理事会有必要对推广华语的策略进行全面和深入的重新思考。华语在华人家庭中所出现的颓势,更须及时引起华社的普遍关注和警惕,并集思广益,同心协力,谋求有效的对策。
  无可否认,华语所面对的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英语的强势。但是,英语又是我们生存之必需,是各族共通语,大专教学用语,行政用语和主要国际商业用语,这种强势是不可挡的。我们必须做的,是防止英语在华人家庭中逐渐地挤掉华语。不用说,这是艰巨的工作,但也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否则,华语要作为华人母语的努力就要以失败告终,而长远来说,华人也将失掉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根本。
事实说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要使华语成为华族家庭主要用语的推动力度也是不足够的。在今年的讲华语运动上,李资政再次呼吁年轻家长,在孩子年幼阶段,就和孩子说华语,为孩子奠下学习华语的良好基础。我们希望这个呼吁能成为政府与华社合力推广华语的一个新起点。步入30年的讲华语运动可以说正处在一个紧要的关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单纯的喊话、呼吁显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需要华社集中资源、全情投入、全力以赴。

投资家罗杰斯夫妇: 华文是女儿一生受用的礼物

周殊钦 (2009-03-1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说念出这首《悯农诗》的是一名碧眼金发的洋人小孩,你是否会有一丝反思、一点鼓舞,纳罕一个洋人小孩怎么也能字正腔圆地把唐诗朗诵出来?
  这便是推广华语理事会所推出的第一波宣传短片所要表达的潜台词——只要有心,学好华语并不难。
  理事会昨天在讲华语运动开幕式上首次播放由几名洋人和黑人小孩说华语的有趣画面。其中一名小孩正是国际知名的美国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年仅五岁、乳名为“快乐”的女儿。
  “快乐”的母亲佩姬(Paige Parker)受访时透露,她家中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家庭教师常住,每天都在教导“快乐”学习华语及其他与中国相关的知识,至今持续了五年,“快乐”也因此能说得一口标准华语。
  目前就读于南洋幼稚园的“快乐”经人介绍,成了被推广华语理事会从约100名小孩中选出来拍摄宣传短片的八名“讲华语大使”之一。
  为进一步让“快乐”有个良好的华文学习环境,佩姬直言他们家上个月已搬到南洋小学附近,并希望这对她明年报名入读这所名校有帮助。
  询及夫妇俩坚决要让女儿学好华文的原因,本身也已学了三年华文的佩姬表示他们都相信在女儿有生之年,必定会见到中国崛起这个重要发展。因此,他们决定趁女儿学习能力非常强的时候,把华文当成能让女儿一生受用的“礼物”献给她们。
  内阁资政李光耀也认为学习语言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他以自己为例,指出由于他是成年之后才学习华文,因此华文的根基不深。
  “我的孩子就是在短片中的小孩那般的年龄开始学习华文,所以他们就像是半导体收音机(transistor radio),一扭开就有声音。我呢?就像一台老电子管收音机(valve radio),扭开后还要它慢慢热起来,才能发出声音。所以,每当我去中国或台湾时,第一天总感到非常难过,第二天情况好多了,一个星期后就已没问题。”

沉迷电玩的问题须要关注

(2009-03-21)

 电脑的发展一日千里,电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多重互联网游戏”,则是新崛起的青少年宠儿。由于这类电玩的设计越来越紧张刺激,莘莘学子沉溺其中,往往荒废学业,不能自拔。而这类电子游戏强调的,是“杀人非但不偿命,还可取分当英雄”的“江湖规矩”,它在品格塑造上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也引起社会学学者的质疑。
  近来,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发生的几起涉及年轻人的伤人自杀案例,调查过程中,都发现当事人曾一度迷上这类电玩。电玩对青年的影响,于是更受到国人关注。孩子到底怎么用电脑?会沉迷于暴力电玩吗?这些问题,现在的家长都不能掉以轻心。当然,值得家长关心的还有色情网站,以及利用互联网来犯罪的网上色狼等事项。
  目前,关注与处理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习惯的,除了学校当局外,还有一些民间团体。触爱健全网络与体育(TOUCH Cyber Wellness and Sports),是其中一个志愿福利机构。这个机构日前举办了一次闭门研讨会,研讨过后接受媒体采访。触爱负责人指出,在过去两年,该机构处理沉迷电玩的辅导个案激增了62%,机构所举办的电玩问题讲座,出席的家长人数也增加了三倍。
  触爱经理傅仰承在受访时指出,在该机构所辅导的个案中,约40%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有偷窃及对家长无礼等行为。而多数的玩客,是13至14岁的中学生。该机构非正式的调查也发现,每三人当中就有一人,在进入小学之前便已拥有一台掌上型的游戏机。越来越多年纪更小的孩子沉迷于电玩,这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本报读者其实早已在交流站多次反映电玩对青少年人的不良影响。其中最忧心忡忡的是一些孩子沉迷于电玩的家长,他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孩子一旦迷上电玩,课业也随即荒废,而且脾气也会变得暴躁古怪,对父母的告诫置若罔闻。好些家长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都感到不知所措,求助无门。一位气急败坏的家长日前甚至在交流站建议教育部考虑在中三或中四时才开始让学子接触电脑。这位家长说,他的12岁孩子最近沉迷电玩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老师和家长都无法使他反省改正行为。他深信很多家长现在都面对这样的窘境。
  电玩的出现和迅速传播,也许是学校和众多家长都始料不及的。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的或有效的对策。一些家长在深感无助和沮丧之余,只有呼吁当局严格规定学生不能出入网吧,以及不要让这些网吧在靠近组屋区的地方设立。这样的呼声是值得警方及其他有关当局重视的。至于说不要让学生太早接触电脑,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但我们深切理解家长们的忧心,也同意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该特别重视这个新的问题,并尽快谋求有效对策,如制定辅导计划,协助沉迷电玩的学生戒除“电玩瘾”。
  据上述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人,美国学者金泰尔(Douglas Gentile)说,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引发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导因有多种——例如家长的漠不关心、本身患有精神病、曾遭欺负等,但经常玩暴力游戏和看暴力电影的因素,却贯穿于校园枪杀手的案例之中。金泰尔博士提醒大家,经常玩这些游戏,会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建立起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自然反应”。成年人过度沉迷这类游戏,也一样变得更加暴力。这确实是电玩令人担忧的另一个害处。
  从关怀中心、学者专家和一些“过来人”的口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互联网是个了不起的当代科技发明,影响无远弗届,弹指之间可以让人从网络上查询繁多的信息,可以联系众多亲友,也可以从游戏中得到无穷乐趣。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无奇不有的电玩,既容易吸引好奇好玩的青少年人的玩兴,也很容易让人玩上瘾,玩物丧志,并很可能养成暴戾、冷酷无情的扭曲心态。除了本身具有某种“定力”的人可以自我摆脱之外,防止让电玩伤神、伤身,还得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怀等的集体努力,随着电玩问题的凸显,家长们更应提高警惕,把守好家庭这一关,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同时密切注意他们是否出现异常行动,应是预防孩子在无人监管或缺乏关爱的情况下陷入电玩泥沼所不可或缺的。

沉迷电玩影响脑部发育

09/03/2009

  沉迷电玩会影响脑部发育,破坏个人的认知能力,容易产生引 发冲动和不顾后果的行为。
  尽管有人言之凿凿,但没有证据显示刺伤教授后坠楼的南洋理 工大学学生黄必明、失踪多月后被发现横尸澳洲的军医黄承德,及 17岁时与10岁女童发生性关系的19岁男生也沉溺于网络游戏。
  不过,精神科医生洪永元昨天提醒人们,沉迷电玩的人更容易 出现行为异常问题。
  他昨天在新加坡圣公会社区服务举办的精神病讲座中说,沉溺 电玩的人整天对着电脑屏幕,后脑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不断 受刺激,但是主导认知能力的大脑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被 忽略,因此计划、组织、优先考虑、控制情绪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较 弱。
  洪永元说:"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前额叶要到25岁才能完全发 育。越早接触电玩,越容易沉迷,而前脑的优先考虑、控制情绪功 能就会受影响,容易导致幼稚和冲动的决定,间接引发暴力行为。 "
  他也说,由于每个人的前脑发育情况不同,超过25岁的人沉迷 电玩,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洪永元因此吁请家长减少孩子接触电玩的时间,并让孩童有更 多的自由玩乐时间。他引述今年1月《科学美国》脑科学杂志刊登的 文章指出,心理医生发现多数杀人犯来自破裂家庭,或缺乏自由玩 乐时间。
  他说,所谓自由玩乐是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游戏和活动。心理 学家相信自由玩乐其实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习如何与其他孩 子合作。
  "农历新年期间,我的侄儿侄女到我家拜年,都拿着电子游戏 机,敷衍地和我说声'新年快乐'后,就沉溺在电玩世界里。"

沉迷电脑游戏
可能是精神病导火线

  沉迷电脑游戏也可能成为引发精神病的导火线。2004年8月,洪 永元曾接触一名住在勿洛的少年,五年来每天在电视荧光幕前玩电 子游戏16小时,没上学也不做工,不和家人、也不和外人谈话。
  这名少年过后被送到心理卫生学院治疗,病情好转后还是继续 玩电子游戏,但已懂得节制,而且之后也到工艺学院上课。
  洪永元昨天也谈到公众对精神病的误解。他说,"精神病人是 危险的"是最大误解之一。"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并不 危险,能过着正常生活。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病并拒绝治疗,或将精 神病隐藏起来的人,才会对公众构成危险。"
  昨天在武吉巴督东民众俱乐部举行的精神健康讲座,吸引约300 人出席。
  新加坡圣公会社区服务的社区康复中心,以一个15岁精神病患 摆脱病情的真实个案为话剧题材,让出席者了解精神病患的处境。

对老年的偏见

(2009-03-19)刘蕙霞

2月18日《海峡时报星期刊》曾登载一篇特写,详尽说明一般人对老年人(或称为乐龄人士),投以异样的眼光,这包括歧视、回避、避免交谈等等。
  新加坡是个年轻人的社会,然而,我们也是个快速老化的社会,人口结构调查说明,在2007年,我们有8.5%人超过65岁,而在2030年,这个比例将升至20%,这个迅速老化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然而,人们对“老”的看法,似乎还停留在“无用”,“依赖别人”、“不能独立”等偏见。最近一些求职的现象是:40岁的人求职时,被称为太老了,不适合。
  “老”的意义是负面的,雇主会认为年长者不愿改变,不够灵活等。虽然政府已规定把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但人们却会把4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一般人也似乎惧怕老,或未老先衰,好些乐龄人在社交场合中,很难融入友善交谈的气氛中,年轻人会避开他们,不理会他们,这些现象似乎很普遍。
  看了这篇报道后,我曾作长久的思索。回顾我多年身为乐龄人士,有没有体验过这种被歧视的经历?我出席过许多大小聚会,也常去超市与巴刹,回顾我周围认识与不认识的中年与年轻人,都对我很友善。也不会避开我。我就问好几位乐龄朋友,她们也没有遇到这种情形。我后来大悟其中的道理:我本身是华文教育出身的,我的朋友当中大多数有华文教育背景的。我们这一群曾受过相当华文文化感染的人,所接触的多半是有同样背景而年龄较相近的人,陌生的年轻人也会知道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不会轻视我们吧!
  看起来,报章所说的,可能是针对40岁以下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深受英文教育,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吧。他们缺少了传统的敬老尊贤的观念,对老年人缺乏尊重,甚至惧怕“老年”来临到他们身上。
  
公民与道德课程不被重视
  为什么年轻一代对老年会有这么负面的看法,我分析起来有二大理由:
  首先,近年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足,我们传统的敬老尊贤的观念,未能深深的蕴植在年轻人的心中。当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课程,不被重视;学校所重视的是成绩与等级,传统敬老的观念并没有灌输在学生心田中。在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我们有公民、生活教育、儒家伦理等课程,传达了深厚的敬老的传统美德,铭刻在年轻人的心中。现在这几代青年已经变成中年和老年人了。而现在4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缺乏了解与尊重,甚至轻视老年人。
 其次,我们的娱乐媒体、广告、歌坛、电视等所歌颂的是年轻貌美的美丽人(beautiful people),最使人恶心的是把老年人的形象歪曲了。歌星一定是年轻貌美的,不再年轻的也打扮得年轻人的模样,唱的也是年轻人唱的情歌,例如,三四十年前走红的乐龄歌星,最近纷纷来新作巡回演唱,打扮得花枝招展,唱的是扭扭捏捏的年轻情歌,回复到几十年前青春的模样,看起来非常不顺眼。
  而本地的电视节目“黄金年华”制作作风也是一样,男男女女的乐龄歌唱者,不打扮适合自己年龄的衣饰装扮,却勉强表演成年轻人的模样。这种种信息,是使人崇拜年轻人而避开老年的现象。还有在电视最佳演员竞选方面,也是歌颂年轻演员,最佳的男女演员,都是年轻的俊男和美女。为什么不选出一些资深的演技精湛的男女演员呢?这些都是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只注重年轻人,而忽略了乐龄群的现象。
  这种种捧青春、怕老年的社会现象,造成了我们的年轻一辈所追随的文化,缺少了敬老尊贤的观念,所以产生了对年长者不敬而引起回避、不理睬等负面现象了。
  (作者是资深教育工作者)

李资政:家长应跟孩子讲华语

周殊钦 (2009-03-18)

  内阁资政李光耀鼓励家长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讲华语,让他们有机会多使用,以学好华英双语。

  由于本地家庭以英语作为主要用语的趋势日益明显,李资政希望能说华语的家长多和孩子讲华语。因为新加坡是个以英语为主要用语的地方,为学习英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孩子日后要掌握一定水平的英文不成问题。但如果孩子只在家中用英语和家长谈话,学华语将面对重重困难。

  他昨天为推行至今30年的常年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式时,引述由教育部在小一新生登记入学时所做的调查结果,指出讲华语的家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一直减少,到了今天只剩下约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讲英语的家庭却从1990年的26%增至今年的60%。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讲英语,要学好华语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今天的讲华语运动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李资政指出,世界环境的改变,使得华语和英语成为必要的沟通工具。因为人们如果懂得英文,将可在英语系社会及发达国家挥洒自如,而华文则能协助国人同崛起中的中国联系。

  因此,他强调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考虑其实用价值,而英文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作语言,所以非学好不可。至于华文,则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文,不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13亿人口的通行语言。因此,如果孩子能够学好华英双语,必对他们的前途大有裨益。

  “中国希望同我国合作,也是因为透过英语,我们能够同西方国家取得联系。同时,我们的华文水平也足以让我们和中国人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交流。”

  然而,学习语言需要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要同时学习和掌握华英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资政表示能理解家长都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所以父母亲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必须明智地为孩子设想和决定要学好哪一种语言,才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最为有利。

  显然的,在他眼里,这个决定就是集中火力引导孩子学习华英双语,而不是倡导方言的学习。因为要维持一种语言的使用水平,关键在于多用、多听、多讲,如果将精力分散去学习方言,受影响的必定是更有实用价值的华英双语。

学方言会剥夺孩子学习双语时间

  “学习方言不但剥夺孩子学习华英双语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且方言的发音、词汇和句子结构与华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会严重干扰孩子学习华英双语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要加重孩子不必要的负担?为什么我们不让孩子好好学好华英双语?”

  为此,他透露将把本身作为一名过来人学习华文的经验,交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出版一本书,以说明学习华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的困难,并探讨语言教育的方向。

  为说明英文在我国是相对较易学习的语文,李资政在开幕式上以华英双语做45分钟的讲话时,举了几个实例,其中包括本身的七名孙子,因在家中都以英语交谈,使得其中的六人不只不喜欢说华语,学习华文也面对问题,就连他以华语问他们问题,他们都以英语回答。

  另一个例子就是报业控股执行总裁陈庆鏻。虽然他和妻子都能说流利的华语,但是他们在家里却以英语和孩子交谈,导致孩子现在都不喜欢讲华语,学习华文也面对障碍。他为此还向李资政坦承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

  对此,陈庆鏻受访时解释他妻子是南大文科毕业生,曾经历求职的困难,因此一心想为孩子打好英文基础,并决定在孩子四五岁之前只跟他们讲英语。之后,他妻子开始用华语和孩子交谈,而他本身仍继续用英语跟孩子谈话。

  “不过,那也太晚了。因为我的孩子对英文比对华文更有兴趣。但是,我和太太还是耐心地帮他们在‘O’水准和‘AO’水准华文考试中考到及格的成绩。他们现在是在美国上大学,反而更常说华语了,尤其是跟他们的中国同学。他们甚至还以华文发电邮给妈妈!”

  今年讲华语运动的主题是“华文?谁怕谁”。昨天在开幕式上首播的宣传短片,内容是几名洋人小孩,包括落户我国的国际知名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的女儿和黑人小孩在说华语,同“华文?谁怕谁”这个口号相映成趣。

老龄化社会更需要年轻心态

10/01/2009社论

  与很多国家一样,老龄化问题在新加坡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且专门设置了人口老龄化课题部长级委员会, 由总理公署部长林文兴领导。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若干 相关政策和措施,旨在确保老龄人口生活无虑,在就业、健保、娱乐等方面得到更多照顾。毫无疑问,由于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涉 及的层面更广更深,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会越来越密切。
  前天,重塑乐龄生活亚洲大会在新加坡开幕,李显龙总理主持 开幕式,并就老龄化问题发表了讲话,其中有两点值得全社会的重 视。
  其一,李总理呼吁整个社会,包括雇主、家庭和年长员工在内 ,都要改变对年长者就业问题的看法,因为过去长期形成的一些观 念和心态已经陈旧,不符合当今的现实,也不利于人们自我调整和 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环境。
  其二,李总理认为,应该对现有的某些法律框架和其他机制进 行更新,使之变得有利于年长员工的就业。例如,有必要改变年资 越长、薪金越高的薪金制度,以便使雇主不至于因为担心薪金成本 高而不愿雇佣年长工人;再例如,通过法律的修订,要求雇主对已经达到62岁退休年龄的员工,予以重新雇佣三年,但不规定让这些 员工继续做原来的工作、领取同样的薪金。
  从李显龙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涉及年长员工就业的有关体 制和架构,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定案之后将会陆续出台。除此之外 ,我们认为李总理提到的改变心态的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给予重 视的。
  以新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新加坡人有关年龄的某些旧提法,其实都不适当。例如,45岁的人就已经被划到"乐龄"行列,显然是 "严重高估",实际上,这个年龄层的人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期。 再例如,50来岁的人往往都被称为"老汉",实际上这个年龄依然属于年富力强的壮年,何"老"之有?至于对年过60的人,某些提 法同样很落伍。虽说"岁月不饶人",某些过时的观念何尝不是" 催人老"?
  还有一些陈旧的观念,同样需要改变。比如,李总理在前天的 讲话中就提到,年长工人若从事酒店客房的清理工作,往往会被他 们的家人和社会看不起。另外,一些年长员工自身的心态也需要与 时并进,包括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勇于做新的工作,不过分挑剔薪金报酬等。只要跨过观念上的障碍,就业的选择就 会多一些。
  随着生活素质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 一直在相应地延长。而与此同时,由于生育率降低,老龄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例就会增加。到2030年,65岁以上的年长者将占总人口 的五分之一,是目前人数的三倍。
  因此,老龄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将是新加坡必须长期 面对的大问题,它不只关系到年长人口本身及其家庭,而且还攸关 国家的长远发展。虽然政府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应对, 但这样的问题只是靠政府还是不够的,雇主、年长者及其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协力纠正不良的"地铁行为"

12/01/2009社论

  昨天的《早报星期天•星期话题》,谈的是现在常见的不良" 地铁行为",相信很多读者读了,都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 因为许多人都感觉到,这类不良行为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也暴露了 国人国民素质中人文素养和社会礼仪欠缺的一面。
  李显龙总理在去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中,就曾以不小的篇幅 谈论这个课题,指出在塑造优雅社会方面,我们还须加倍努力。他 所引述的一项以国人好坏行为为题材自制短片比赛结果显示,国人 的陋习不少,而乘搭地铁不让位给老人和孕妇名列五大恶习之一。  
  不少读者(特别是年长者)时不时都会因为亲身经验,看不过 眼而投函本报"交流站",对各种不良"地铁行为"提出严厉的批 评。一位到香港公干半年后回国的读者上个月便来函表示,不管是 地铁还是巴士,他很少看到让座的行为。而在香港,每次见到有孕妇上车,一定有人主动起身让位。"星期话题"引述一名在本地执 业的英国籍律师贝内特的话说,他初到新加坡时,对于公众争先恐 后的现象感到相当惊讶。当车门一打开,乘客总会抢着涌入车厢, 把找座位视为首要任务。搭地铁成了一场抢座位的竞赛,缺乏礼让 精神。
另有读者反映,在马来西亚、台湾、日本、英国等地,人们在地铁 和其他公共场合都表现出比国人有礼貌和优雅的行为,相形之下, 我们实应感到惭愧。  
  然而,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尽管我们在十多年前就提出 了要塑造优雅社会的理想目标,至少在"地铁行为"上的诸多恶习 至今却未见改善,反而给人每况愈下的印象,足见改造社会,提高 精神文明之不易。内阁资政李光耀去年初在一个公开场合讲话是就指出,打造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优雅社会需要长时间,他还不忘打趣 地说自己有生之年已不可能看到本地社会蜕变成一个优雅社会。尽 管如此,这个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加以特别关注的,因为,"地铁行 为"不只涉及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 
  根据读者的反馈,被认为是不良的"地铁行为"包括:搭电动 扶梯不遵照靠左站的规范;进出车厢不排队,争先恐后,抢占座位 ;无视车厢内注明是供老弱者、妇孺与有特别需要者优先使用的" 优先座位"(Priority Seat,也称爱心座位),使这些座位形同虚设;老爱挤在车厢进出口处,不肯往内移;在车厢内大声言笑,旁 若无人,或是高声讲手机、听随身听等等。
  以上种种不良行为,集中折射出不少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公 德心的缺失,以及社会总体的优雅或风度的不足。许多年轻力壮的 男女搭客,抢占了优先座位不打紧,往往还对站在眼前挺着大肚子 的孕妇或白发苍苍的老者视若无物,神态自若地按手机,看书阅报。有者甚至故意"闭目养神",假装打瞌睡,到站时却能猛然苏醒 下车,如此行为,实令人哭笑不得,在外人眼中,则简直就是丑陋 行径。因此,我们实有必要通过集体社会行动加以纠正。
  接下来,我国就要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今年), 以及青奥运(2010年)的东道主,我们更应尽快设法协力纠正这类 不良的社会行为。澳洲、中国为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展开的国民 教育运动,很值得我们参照。主办这类国际性活动,也是教育国民学习和提升文明行为的良机,文明不宜失之交臂。当然,高度的人 文素养和优雅的社会行为,根本上有赖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持久灌 输,从小养成的社会礼仪和行为习惯才能成为第二天性。
  我们相信,更多好公民的行为示范,也能产生良好的乘数效用 。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在乘搭地铁时排队、让座,好风气就会渐渐 压倒不良之风。地铁公司也可以在教育群众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利用播音系统在每个地铁站和每列地铁列车上,促请搭客互相礼让、排队、让座,相信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