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5, 2009

“小奇迹”来之不易

(2009-07-20)

  李显龙总理和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周末两个以提倡种族和谐为主题的场合上,分别谈到种族和谐的的课题。李总理说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是世界上的一个“小奇迹”,而李资政则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和谐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种族之间的自然和谐仍只是一个理想,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有如“工程进行中”(work in progress)。
  种族和谐在新加坡的环境下永远是一个常新和不会过时的课题,当新加坡人习惯于种族的和平相处,几乎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时候,就会出现偶尔的突发事件,提醒一下我们的这个多元种族社会的和谐来之不易,我们在这方面仍必须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例如学校规定餐厅只能售卖回教食物、学生不能自带食物在学校餐厅用餐这等“小事”一旦发生,教育部即刻采取鲜明立场,纠正学校的作法;又如网上有人发出污辱其他种族的言论、有人散发不利宗教和谐的传单,政府也随时采取法律行动。又如来自同一教会人士成功地在非政府组织里“夺权”的事件,政府也迅速表态。通过最近的种种例子,政府传达的是政府致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坚定政策和对任何潜在的危险因素都不会掉以轻心。

  从44年前独立至今,政府所致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是让各族人民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社区里,这项政策是成功的,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都习惯于比邻而居,不会因为隔壁或是楼上楼下住的是异族而有所冲突。本报接获的组屋居民对邻居的投诉,基本上是有关噪音,或是邻居所造成的不便。大体而言,因宗教、语言不同而发生的邻里冲突是非常罕见的。宗教和谐法令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过分狂热的宗教人士的传教起着一定的阻吓作用,否则的话,我们很难想像如组屋区这样公开的生活环境,不同宗教之间的容忍与共存能够成为一种民间的常态。但在一切相安无事的表面底下,我们还是得处处提防任何危及和谐的因素的突显,尤其是新加坡人的宗教信仰已越来越普遍,若我国的社会和谐演变成是过于依赖宗教和谐法令来维持,那肯定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势,因为对宗教信仰高度热忱的人有时是不惜当宗教的“烈士”的。

  另一个较为人所关注的发展是,新移民的增加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常态会带来的影响。新加坡人在适应了异族为邻的生活后,要来适应“我的邻居是新移民”,说难不应该是太难,说容易也不一定是很容易。基本上这牵涉到人们对新移民的态度和接受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对外来人带着排斥或是抗拒心理,则要他与新移民成为好邻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两个星期前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所发生的维吾尔族与汉族的血腥冲突,事件导火线可归咎到广东一家玩具厂内汉族与维族工人之间的一场小误会。但是导火线毕竟是导火线,两族之间平日的一些积怨才是真正的火药,没有火药,导火线起不了引爆效果。新疆事件告诉我们,政府一方面得严厉对付网上不利种族和谐的言论,另一方面更得在不同种族之间培养相互之间的诚信与善意。有了足够的诚信与善意,社会和谐才不会轻易地被偶发的事件所破坏;各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猜忌,也就不容易受到挑拨。几年前的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以及回祈团在我国的恐怖袭击阴谋被粉碎之后,政府更进一步设立了"族群与宗教互信圈"(Inter-Racial and Religious Confidence Circles)和推行“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Engagement

Programme),一面加强各族之间的互信和凝聚力,化解非回教徒对回教社群的猜疑和顾忌,一面加强国人应付恐怖主义威胁的思想准备,以免新加坡一旦遭恐怖袭击会出现族群关系紧张的局面。

  近60年前,新加坡一场导致18人死、百多人受伤的血腥种族暴动事件中的主角玛丽亚·赫托(Maria Bertha Hertogh),两个星期前病逝荷兰。她的死让我们回忆了那一页惨痛历史,今日年轻一代也许从课本上略知一二,但对于引发暴动的社会和宗教因素,我们今天还是有作深刻认识的必要。

  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两场种族暴乱,对我们也不算是太远的事,但人们对事件的感受会被时间所冲淡,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是理所当然,一个能够确保我们达致这个理想的政治领导层也同样不是理所当然的。

Thursday, July 23, 2009

垃圾虫刑罚将加重 轻微行为初犯罚款增至300元

邹美琳10/02/2009

  为了进一步遏制缺乏公德心者乱扔垃圾、污染环境的恶习,政 府将从4月1日起加重对垃圾虫的刑罚,包括加重初犯者面对的销案 罚款额。
  修订后的刑罚列明,犯下乱抛垃圾但属轻微行为的初犯,销案 罚款从200元增至300元;重犯者被传控上庭时,则会面对国家环境 局主控官要求法官同时判处罚款和进行垃圾虫劳改令(Corrective Work Order,简称CWO)。
  修订刑罚前,主控官只要求法庭谕令重犯者进行劳改,虽然法 官有权决定是否要兼判罚款。
  根据环境局提供的资料,轻微的乱抛垃圾行为指的是对环境造 成轻微影响的行为,包括丢烟蒂、火柴棒、停车固本上的小纸片以 及糖果纸等。  
  如果被稽查员抓到丢弃易造成蚊虫滋生等对公共卫生有较严重 影响的垃圾,如纸巾、香烟盒、食物残渣和汽水罐等,即使是初犯 ,也将直接被传控上庭,最高刑罚是罚款1000元,或接受劳改,或 两者兼施。这个刑罚维持不变。
  不变的刑罚还包括:有一次案底者可被罚款最高2000元,第三 次或多次被控的死硬派垃圾虫,可被罚款最高5000元。
  违例者若被判劳改,每次可被判的时间以12小时为限,每次执 行劳改不会超过3小时。
  环境及水源部长雅国博士昨天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该部门财 政开支预算时作此宣布。环境部上一次修订刑罚是在10年前。
  雅国指出,因为环境局加强执法,被取缔的垃圾虫从2005年的 4000人,大幅度上升到去年的3万3000人,这显示垃圾虫情况仍是新 加坡面对的问题。
  他也透露,环境局计划在今年展开全新的全国清洁运动,通过 基层、学校、青少年和企业所推动及参与的活动,提醒国人爱护环 境的重要性,为迎接在2010年举办青年奥运会做好准备。

垃圾虫 怎么越捉越多?

11/03/2009
韩永元老师
汉语文中心校长

报章报道,我国的垃圾虫越来越多,罚款、"劳动改造" ,似乎收效不大。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提示:学生甲从问题的根源去思考,认为只有改善我们的整体国 民素质,才有希望减少垃圾虫的数目。学生乙则从新加坡人的某些 劣根性谈起,认为这种现象可以减少,但无法避免,并且提出一些 建议。

要根治就得改变思想

  学生甲:

  我觉得垃圾虫的问题不容易解决,因为垃圾虫越来越多,说明 了我们有产生垃圾虫的社会环境。怎么说呢?我们看看历届的国庆 庆典就好,庆典过后,总是留下一堆堆垃圾。我常常感到很讽刺, 国庆庆典是大家表达爱国情操的机会,可是随地扔垃圾,把新加坡
人丑陋的一面呈现给外国人看,这是爱国吗?

主考员:这的确是很矛盾的现象。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学生甲:
  我想,问题是出在"人"的脑袋里。扔垃圾的人脑袋里想的是 什么?就说参加国庆庆典的人吧,手上有纸巾,有空纸袋要扔,扔 到哪里呢?随手放在地上吧,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不算乱扔垃圾 ,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
  在戏院里,在巴士上,走在路上,如果一个人有垃圾要扔,他 也许会看看有没有垃圾桶,刚好有垃圾桶在身旁,就顺手一扔;要 是没有垃圾桶,或是垃圾桶在比较远的地方,对不起,他觉得不方 便,最方便就是随手扔在地上。在这个人的脑子里,不是他不想把
垃圾扔进垃圾桶,而是怕麻烦。

主考员:增加垃圾桶的数目你觉得会有帮助吗?

  学生甲:
  当然有帮助,但是,要增加多少才够呢?对这种习惯随手扔垃 圾的人来说,多走几步到垃圾桶那儿都嫌麻烦。问题还是回到一个 人的脑袋里是不是重视扔垃圾这么一件小事,是不是明白"以身作 则"的道理。
  我觉得增加垃圾桶,对垃圾虫加大处罚的力度,罚款、劳改等 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主考员: 有没有治本的方法呢?

  学生甲:
  我想,治本的方法要从两方面去思考:一是人的思想和素质, 要使一个人想扔垃圾时不要怕麻烦找垃圾桶,使随手扔垃圾的人觉 得羞耻,而不是怕罚款。二,是改善整个社会风气,如果我们到处 看到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会提醒自己不要破 坏了这样好的风气。

主考员:你分析得很有条理。

  学生甲:
  谢谢。

从小灌输正确的观念

  学生乙

  我觉得罚款或劳改是无法使垃圾虫消失的。因为这和新加坡人 的一些毛病有关。什么毛病呢?第一是自私。乱扔垃圾,主要是自 私的心理在作祟。在公众场所,扔一片纸巾,不会想到对别人有什 么影响。但是在家里就不会把纸巾扔在地上,因为不想弄脏自己的 家。
  第二个毛病,是懒惰。手上有垃圾要丢,懒得找垃圾桶,看到 不远处有垃圾桶,又懒得走过去,最方便的是随手扔在地上。
  第三个毛病,是有样学样。看到别人把垃圾留在电梯里,有一 天自己也有样学样。在一些集会上,看到地上有很多垃圾,也就很 自然地把自己手上的垃圾丢在地上了。小孩子看到大人这样做,而 且动作很自然,一点儿犯罪感或是羞耻感都没有,当然不觉得那是
错的。大人有样学样,孩子也学大人的样,这样一来,垃圾虫是捉 不完的。

主考员:提高罚款的数目或加强劳改,会不会使这些毛病减少一些 呢?

  学生乙:
  我想,减少一些是可能的,但我觉得那只能收效一时。这些垃 圾虫很快就会对罚款或劳改感觉麻木。因为习惯扔垃圾的人的劣根 性没改,交了罚款,最多警惕几个月,毛病又会再犯。

主考员:那么,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些劣根性呢?

  学生乙:
  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人的劣根性是很难改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孩子的道德教育做起,从家庭到学校,要教 孩子:乱扔垃圾是不道德的,而不是跟他说:是会被罚款的。而且 ,要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对错,不要有样学样。当然,父母一定要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主考员:(提示)这是家庭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呢?

  学生乙:
  对了,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从扔垃圾这件小事做起,学 校里人人都自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主动把它捡 起来,于是,大家有样学样,结果就是学了好的行为。如果在学校 里养成不随地扔垃圾的习惯,我相信学生也会把好习惯带到公共场 所。

主考员:说得好。

  学生乙:谢谢。

话题背景

  《联合早报》报道:因为乱扔垃圾而在"劳改法令"下受罚的 人,从2006年的122人猛增到2008年11月的1052人,增幅接近9倍。2006年有7000人因乱扔垃圾接到传票,到2008年12月,接到传 票的接近4万人。

垃圾虫激增40%

20/07/2009

  本地垃圾虫有增无减,国家环境局(NEA)的最新数据显示,稽查员在今年1月到6月,取缔的垃圾虫人数比去年同期多40%,达22,335人。
  这段期间接受劳改的垃圾虫也是去年同期的3倍,达1279人,他们是因重犯或乱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垃圾如啤酒瓶而须劳改 。去年同期被取缔和接受劳改的垃圾虫人数分别只有15,792人和441 人。
  垃圾虫不减反增也可能是因为NEA过去1年加强取缔。去年7月,NEA将环境稽查人员的人工小时(manhours)增加26%,今年2月再次 增加150%。
  但最近2个月,当局取缔的垃圾虫人数有所下降,从4月份的4463人下降20%到6月份的3555人,这或许和罚款额增加有关。从4月1日起,垃圾虫初犯的罚款额已从过去的$200调高到$300。但当局认为措施是否奏效还言之过早。

请预留"优先座位"

赖昱縈 04/06/2009

我最近搭乘地铁时,发现"优先座位"(priority seat)的标贴换 了,从以前的"Please give up your seat"改为现在的"This seat is reserved"。
  这张新标贴似乎发挥了"魔力",只见周围乘客果真让优先座 位空着,保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我在下午非繁忙时段搭乘地铁,虽然当时车厢里没有很多人, 但这些乘客宁可站着,也不占用优先座位,我为他们的礼让精神感 到骄傲,也喜见新的标贴奏效了。
  其实,我在台湾搭捷运时,也看到台湾人为有需要的人保留" 博爱座",自己则握着把手一路站到目的地。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傻?有位子不坐?等到有人要坐 再站起来啦!"
  然而,不是每一个老年人、孕妇或残疾者都会走到优先座位前 ,要求你让出座位。如果把座位空着,他们一上车就有位子坐,不 是既方便又能省却他们要求你让座的尴尬吗?
  有一天,你也会变老;有一天,你也会需要这个优先座位。所 以,当你看到优先座位的贴纸时,请想想,你真的需要这个座位吗 ?你是否应该把座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最好不要有优先座

王秀君
02/02/2009

  最近许多读者热烈讨论公交让座问题,我也有话要说。
  照顾老幼孕妇是优雅的社会行为,不论是在巴士车上还是在巴 士车站里,都应该这样做。我同意,本地的让位行动不是很积极, 我也赞同台湾乘客很有让位精神的说法,因为我也亲眼看到。但是 ,再优雅的社会,也会有一两个不优雅的人。去年,在台北呆了八
天,我曾在捷运里让位给一个周围乘客都当他透明的老者。反之, 再不文明的社会,也会有些值得赞扬的爱心表现。对于不少国人为 他人着想的举止,我们也不应吝惜掌声。
  "施"是重要的。然而,在鼓励让座、奉献爱心的同时,我们 是否也应该检视一下"受"呢?我们的"受者"的态度、行为优雅 吗?
  据我的观察,有很多"受者",对让座人士不仅没有半句谢谢 ,甚至连瞧都不瞧对方一眼,眼里只有座位,大剌剌坐下去之后, 完全旁若无人。有些大人,对正要坐下去的小孩大呼小嚷:"烧! 烧!不要坐!"更甚者,直接举起手来,猛力啪啪啪啪拍打退热。
"受者"的这些反应,令人尴尬、心寒。让座为什么还要受罪?有 些"施者"可能因此对让位三思而后行。
  对于地铁和巴士的"优先座",我有两点看法。
  一、不管是中文的"优先",还是英文的"priority",冷冰 冰硬邦邦。法的味道太浓,让人有被强制行动的不爽。善心和爱心 只能自然发自内心,强制不来。台湾的博爱座感觉舒心多了。
  二、优先座也好,博爱座也罢,我认为如果没有"需要人士" 在场,一般乘客没有必要站着不坐,让位子空着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真正文明优雅的社会,人人的爱心必然时时处于自然条件 反射状态,根本不需要什么优先座博爱座。我们应该朝这个目标前 进。

协力纠正不良的"地铁行为"

12/01/2009

  昨天的《早报星期天·星期话题》,谈的是现在常见的不良" 地铁行为",相信很多读者读了,都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 因为许多人都感觉到,这类不良行为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也暴露了 国人国民素质中人文素养和社会礼仪欠缺的一面。
  李显龙总理在去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中,就曾以不小的篇幅 谈论这个课题,指出在塑造优雅社会方面,我们还须加倍努力。他 所引述的一项以国人好坏行为为题材自制短片比赛结果显示,国人 的陋习不少,而乘搭地铁不让位给老人和孕妇名列五大恶习之一。  
  不少读者(特别是年长者)时不时都会因为亲身经验,看不过 眼而投函本报"交流站",对各种不良"地铁行为"提出严厉的批 评。一位到香港公干半年后回国的读者上个月便来函表示,不管是 地铁还是巴士,他很少看到让座的行为。而在香港,每次见到有孕
妇上车,一定有人主动起身让位。"星期话题"引述一名在本地执 业的英国籍律师贝内特的话说,他初到新加坡时,对于公众争先恐 后的现象感到相当惊讶。当车门一打开,乘客总会抢着涌入车厢, 把找座位视为首要任务。搭地铁成了一场抢座位的竞赛,缺乏礼让 精神。
另有读者反映,在马来西亚、台湾、日本、英国等地,人们在地铁 和其他公共场合都表现出比国人有礼貌和优雅的行为,相形之下, 我们实应感到惭愧。  
  然而,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尽管我们在十多年前就提出 了要塑造优雅社会的理想目标,至少在"地铁行为"上的诸多恶习 至今却未见改善,反而给人每况愈下的印象,足见改造社会,提高 精神文明之不易。内阁资政李光耀去年初在一个公开场合讲话是就
指出,打造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优雅社会需要长时间,他还不忘打趣 地说自己有生之年已不可能看到本地社会蜕变成一个优雅社会。尽 管如此,这个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加以特别关注的,因为,"地铁行 为"不只涉及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 
  根据读者的反馈,被认为是不良的"地铁行为"包括:搭电动 扶梯不遵照靠左站的规范;进出车厢不排队,争先恐后,抢占座位 ;无视车厢内注明是供老弱者、妇孺与有特别需要者优先使用的" 优先座位"(Priority Seat,也称爱心座位),使这些座位形同虚
设;老爱挤在车厢进出口处,不肯往内移;在车厢内大声言笑,旁 若无人,或是高声讲手机、听随身听等等。
  以上种种不良行为,集中折射出不少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公 德心的缺失,以及社会总体的优雅或风度的不足。许多年轻力壮的 男女搭客,抢占了优先座位不打紧,往往还对站在眼前挺着大肚子 的孕妇或白发苍苍的老者视若无物,神态自若地按手机,看书阅报
。有者甚至故意"闭目养神",假装打瞌睡,到站时却能猛然苏醒 下车,如此行为,实令人哭笑不得,在外人眼中,则简直就是丑陋 行径。因此,我们实有必要通过集体社会行动加以纠正。
  接下来,我国就要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今年), 以及青奥运(2010年)的东道主,我们更应尽快设法协力纠正这类 不良的社会行为。澳洲、中国为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展开的国民 教育运动,很值得我们参照。主办这类国际性活动,也是教育国民
学习和提升文明行为的良机,文明不宜失之交臂。当然,高度的人 文素养和优雅的社会行为,根本上有赖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持久灌 输,从小养成的社会礼仪和行为习惯才能成为第二天性。
  我们相信,更多好公民的行为示范,也能产生良好的乘数效用 。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在乘搭地铁时排队、让座,好风气就会渐渐 压倒不良之风。地铁公司也可以在教育群众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利用播音系统在每个地铁站和每列地铁列车上,促请搭客互相礼让
、排队、让座,相信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如果我们更像日港台的乘客

陈映蓁 14/06/2009

  无论哪个城市,都存在太多如果。《如果城市》收录观察,联 想翩翩,用"如果"展示城市的美好、好玩。

  上周比较MRT和台北捷运的设施,本周换个角度,看东京、香港 和台北三个亚洲城市的地铁乘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靠对边

  东京靠左,港台靠右(本地理应靠左但更多时候左右不分)。
  无论左右,乘搭电动扶梯时自动靠边站,让赶时间的人快速移 动,是生活在拥挤城市理应遵照的守则。或许,每次看到有人靠错 边就礼貌提醒,更多人才会有意识地照顾身边人的需要。
  据观察,地铁站如:莱佛士坊和丹戎巴葛,在繁忙的上下班时 间都相当有秩序,搭客都自动靠左站。期待所有地铁站在任何时段 ,都能出现同样的方便。

敢敢戴口罩

  无论流感是否肆虐,东京和港台的民众都习惯在感冒时戴上口 罩,乘搭地铁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尤是,照顾自己,更照顾他人。
  "感冒戴口罩"的"风气"不可能一朝一夕建立,但现在正值 流感非常时期,或许正是最适合改进的时候。即使鼓不足勇气戴口 罩,至少在咳嗽和打喷嚏时完全掩住口鼻(而非"意思意思地将微 曲的手掌摆在嘴巴前面),就是不错的开始。

减少噪音

  每次从东京、香港或台北返新,搭乘地铁特别难受。怎么本地 地铁车厢的噪音比日港台多这么多?
  大声交谈、讲电话,甚至公然播放音乐,不只干扰其他乘客, 在拥挤时段尤其让人心烦气躁。试过提醒身边的乘客调低讲电话的 声量,对方满是歉意。如果我们都在适当时候礼貌提醒制造噪音的 乘客,更愉快的地铁旅程或许指日可待。

贴心让座

  想起泰国朋友说过:当地人认为,男士让座给女生才有风度, 所以即使眼前有空位,他们都选择站着,把位子留给女乘客。
  不敢奢望本地有类似情况,或许也没有这个需要;只要把位子 让给有就座需要的乘客,就是文明社会的表现。
  印象中,台北的捷运乘客一般不会选择"博爱座",所以有就 座需要的乘客一上车就能找到位子。反观本地,乘客似乎偏好"博 爱座",有就座需要的乘客上了车,得等原先坐在"博爱座"的乘 客(希望没睡着)起身让位,才能坐下。

排队入车厢

  一直觉得奇怪:本地乘客给车资卡增值时,都会自动排队,为 什么上车时却不顾秩序往前涌?
  在台北的捷运站,乘客都依照月台上的黄线排队,先到先上车 ,迟来的乘客挤不进,自然要等下一趟,不像本地:是否上得了车 ,得看你肯不肯不顾一切往前推进。  

日本地铁的礼貌守则

  ·勿坐地上。
  ·勿把行李放在地上(日本地铁车厢大多在座位上方设有行李 架)。
  ·勿化妆。
  ·勿用手机。
  ·坐下时勿让双脚"侵入"身边乘客的空间。
  ·勿摊开报纸。
  ·使用耳机听歌要注意音量。
  看似繁琐的明文规定,其实一点都不难做到。将心比心,留意 身边其他乘客的需要,就能让大家的旅途多些舒适、愉快。

马宝山: 做好邻居从"GST"开始

05/07/2009

  组屋区的居民从过去三大种族,到现在包括西方人和越来越多 种族在内,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应注重种族和谐。
  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发起的"种族和谐月",今年在淡滨尼集 选区启动。昨天的仪式由国家发展部长兼淡滨尼集选区国会议员马 宝山、东北区市长张思乐和淡滨尼集选区其他国会议员共同主持。
  马宝山致词时强调,新加坡独立44年来,成为许多不同种族人 士共同的家,其中一个优势正是多元种族和宗教,"许多外国人都 赞赏我们维持种族和谐的情况,其实我们不厌其烦地每年主办种族 和谐月活动,就是为了要全体国民都了解,不要把种族和谐视为理 所当然。"
  今年东北区种族和谐月的主题是"如何做个好邻居 (Neighbourliness)",东北社理会和基层组织发起"联系邻居"的 计划,例如淡滨尼中选区建立才能资料库,在居民之间分享服务, 白沙西选区成立生态花园俱乐部,通过园艺让居民互动,阿裕尼—
后港选区则通过互联网学习与分享把年长居民和有共同兴趣的人聚 在一起。
  但是要做好邻居,对不习惯于打招呼的一些人可能不容易,马 宝山建议:"我们要怎么认识邻居,我的建议是GST,那可不是消费 税的意思。而是打招呼(greet)、微笑(smile)和说谢谢(thank you)。这是免费的,却非常有效。"

"好邻居"有奖 "坏邻居"开罚

27/04/2009

  建屋发展局(HDB)和市镇理事会(Town Council)每年平均接 获30,000多起组屋居民针对邻居的投诉,相等于每25户人家就有1起 投诉。
  为此,HDB决定"三管齐下"提倡友好睦邻意识,首先推出的是 名为"睦邻亲邻,从我开始"的指南。
  昨天推出的这本指南,目的是要提醒居民多为他人设想,建立 和谐优雅的社区。
  指南以4种官方语言编写,将分发给全岛800,000户组屋居民。
  HDB也将举行全国"好邻居奖"活动,嘉奖拥有服务精神,肯为 他人着想的好居民。该奖项将公开给所有组屋居民参加,提名日期 为5月1日至8月31日。
  此外,当局也考虑在今年9月推出新的惩罚制度,警戒少数屡劝 不改、对邻居造成严重搔扰的组屋居民。处罚方式或包括没收组屋 单位、开罚单或扣分等。

李显龙总理: 使用规范语言最酷

叶鹏飞(2009-07-19)

  时下年轻人使用华语时搀杂其他语言的现象原则上并不理想,可实际上很自然。

  李显龙总理昨天在“CLing 乐在其中”活动中说:“如果我们的语言使用能更规范化一些,我看这样最酷!”

  CLing网站是由通商中国与华文网站omy.sg携手合作,专为时下年轻人设立的新颖、有趣的华文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弹指间掌握有关中华文化、中国民情以及商业领域的知识。

  李总理和近300名中学生、大专生以及年轻上班族分享自己学习华语的经验时表示,使用华语不仅限于新加坡人之间,也是为了与全世界华人沟通。“如果国人在华语中搀杂其他语言,人家听了莫名其妙,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

  聚集了数百人的Dragonfly现场气氛热络,李总理用华语与在场的年轻人打成一片。他特意使用不少成语,如形容网站“五彩缤纷,年轻人一定会很喜欢!”

每天必读早报

  总理表示,他学习华语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时间和机会,他打趣地说:“看报纸当然《联合早报》每天都必读的,这里替《联合早报》打一下广告!《我报》有机会也要翻一翻!”

  在正式开通网站前,总理必须回答三个关于华文文化的问题,过完三关后才启动网站。自认没有经常接触中文流行文化的总理,居然知道本地歌手孙燕姿还没有在中国的“春节晚会”上亮过相,最后连过三关。

  通商中国主席蔡天宝在网站启动仪式上说:“通商中国旨在造就双语双文化的中流砥柱,致力于协助新加坡年轻一代对中国经济、商贸、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并且通过他们熟悉的方式以提高他们对中国的兴趣。”
  通商中国成立于2007年11月19日,赞助人是内阁资政李光耀,他及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出席了成立仪式。通商中国旨在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的平台,造就一批通晓双语的人才,保留新加坡多元文化传统,搭建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和经济的桥梁。
蔡天宝:年轻人

可充分利用CLing

  蔡天宝指出:“我们希望年轻人在‘探索中国’时,可以充分利用CLing网站,相信他们将获益良多。我们非常荣幸地能邀请到李显龙总理为CLing网站主持启用式,并对他的支持表示万分感激。”

  活动嘉宾之一的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胡以晨说:“唯有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自信。能同时掌握文化和经济两个驱动力,我想这是我们新加坡一个特有的优势。华文学习网站CLing在这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配合CLing网站的启用式,本次活动的场地赞助者Dragonfly也举行一场青年论坛。本地四名知名音乐人许环良、小寒、李偲菘以及陈迪雅就“红到中国,难不难?”这个主题分享了各自向外发展的心路历程。

要发展成有共同民族性国家 新加坡还要多50年至100年

邓莉蓉(2009-07-19)

  新加坡是个多元族群、宗教和文化的社会,至今仍不是个真正具有共同民族特性的国家。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我们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便得持续不断努力和耕耘,并牢记种族和谐始终是确保国家持续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基础。

  李资政指出,新加坡目前仍处于过渡性的阶段,要真正成为一个自然和谐群体的国家或许还要多50年至100年。

  他昨天在碧山举行为促进种族和谐的橙丝带庆祝会上发表约半小时的演说,并以华英语讲话。他强调,我们的种族和谐目前并未达到一个自然的境界,依旧是个还在持续的进程与工作(work in progress)。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这个理想,但只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便要继续努力。这是个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需要更多好计划和毅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我们能继续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多44年,我们将是个更美好的社会。”

  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今年庆祝44岁生日。资政在回顾建国历史时指出,新加坡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本来就聚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族群的移民,并不是个自然成形国家,而族群多元性恰恰也是我国最根本的挑战。

  资政举例说,其他国家如欧洲虽以白人居多但经常面对族群问题;巴基斯坦人即使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但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却互相斗争。因此,新加坡第一代领导人清楚知道要将不同种族的人民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在建国初期,政府费了很大的努力促进族群之间的和谐。例如,政府在规划和兴建城市时刻意规定让不同种族的人住在同区里,让彼此习惯在同个社区里生活。人们刚开始几年也觉得不太舒服,但逐渐便自然地适应了。“日子久了,我们不是成为一个国家,而是形成一个多元种族和文化的社会,大家都会说英语,但也保留了各自母语。我们现在是个国家了吗?还不是,我们还在过渡阶段,但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知道如何实现理想,我们便会一直进步。”

  另外,政府虽推行以英语为行政语言政策,制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但不强迫人们改变自己的文化和宗教,避免少数种族被边缘化,同时也避免了其他国家如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因为语言政策而引起的族群问题。

  李资政说,政府向来把种族和谐视为至关重要的基础,多年来同其他少数族群建立良好默契,并受到他国的称颂。例如当政府当初在911事件后逮捕本地的回教祈祷团恐怖分子时,立刻召集宗教领袖向他们说明政府并非针对马来族回教社群,缓减他们的敏感情绪。
  尽管如此,我国的社会种族和谐的关系仍需小心经营。资政指出,新移民近年来大量涌入可能引起社会矛盾,但这并不会是永久性的问题。他希望国人把目光放长远些,一些重要决策是为保障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
  由中区社会发展理事会发起的全国性大型橙丝带庆祝会今年迈入第二个年头,有超过15万名公众献上自己的“和谐宣言”。多名部长、市长和议员也出席活动,包括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人力部长颜金勇、社青体部政务部长符喜泉和中区市长再努丁。

当局加强取缔 被送劳改垃圾虫大增

赵倩玉 林佩碧 联合报道(2009-07-20)

  本地垃圾虫有增无减,今年上半年的垃圾虫数量比去年同期多四成,而接受劳改的垃圾虫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根据国家环境局最新数据,稽查员在今年1月到6月间取缔的垃圾虫比去年同时期多四成,达2万2335人,去年同期则有1万5792人。这段期间在劳改法令下接受劳改者则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达1279人,他们是因为重犯或乱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垃圾而接受劳改。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垃圾包括形成伊蚊滋生地的啤酒瓶或纸杯等。去年同时期接受劳改的人数有441人。

  垃圾虫不减反增的原因之一是环境局在过去一年里两度增强取缔垃圾虫的力度。去年7月,该局将环境稽查人员的人工小时(manhours)增加26%,并在今年2月再次增加150%。此外,环境及水源部长雅国博士也在今年2月的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该部门财政开支预算时宣布,从今年4月起,把犯下乱抛垃圾但属轻微行为的初犯罚款从200元增至300元。

  自增加罚款数额的条例实施后,过去两个月,当局取缔的垃圾虫人数确实呈现下降趋势,从4月份的4463人下降两成到6月份的3555人。但环境局发言人指出,各别月份的垃圾虫人数有时会有波动,因此以这些数据衡量增加罚款措施是否奏效还为时过早。

  受访的本地非政府环保组织则认为,罚款属于治标不治本的解决办法,长期教育人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加坡青年环境挑战组主席洪伟森受访时说,新加坡人也许是欠缺环境方面知识,不了解自己在乱抛垃圾后会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例如垃圾被风刮进水道后会污染我国宝贵水源,或在积水后滋生伊蚊,威胁居民的生命与健康等。

  洪伟森也认为,要解决本地垃圾虫问题必须从年轻一代的教育着手,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需要当局与社会各方长期经营,让本地人不仅感觉拥有自己的住所,也拥有周遭的一切。“这样能减少本地人对政府的依赖性,改变新加坡人‘反正政府的清洁工会来清理’的心态。”

  在三年前的一项调查中,环境局发现社会中关心垃圾虫问题的以成年人居多,其中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48%关心乱抛垃圾的问题,其余52%表示没意见或不关心。50岁以上成年人对此课题表示关心的则高达70.5%。

  在垃圾虫的特征方面,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垃圾虫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一般上只有小学或中学教育程度,其中超过半数是烟客。最常见的垃圾是香烟蒂、纸巾、塑料包装和纸张等。

  环境局今年将进行另一项调查,以了解垃圾虫死性不改的症结,包括他们的社会和习惯性因素,以及探究如何制止乱扔垃圾的有效方法。环境局计划用调查结果来矫正现有的政策等,必要时也将增添新政策和相关活动,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新加坡的垃圾虫问题。调查已从今年4月开始进行,预计今年底会有初步结果。

文化遗产节强调睦邻重要性 谁是你的邻居?

王润(2009-07-22)

隔壁人家

近水楼台:爱情在邻里滋长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租了两辆巴士,请他们所住组屋的80个邻居去酒店喝喜酒。盛港大牌122是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的地方,邻居是他们爱情生根发芽的见证人。

  1999年搬入这座组屋12楼单位的黄春铭(47岁,经营家族生意)是最先入住的几户居民之一,当林依玲(33岁,家庭主妇)一家在2000年元旦迁入时,黄春铭很快注意到住在8楼的这个漂亮女子。

  两家的父母经常在组屋楼下碰面聊天,让两个人爱情的发展更加顺利。为避免很明显地表露出对林依玲的情意,黄春铭每次去接她下班时,会跟“未来岳母”一起前往。

  在邻居眼里,黄春铭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让林依玲感到放心。当他们真正在一起时,邻居们最先分享了他们的喜悦,也送上他们的祝福。

  黄春铭和林依玲于2006年11月结婚,住在同一组屋的邻居少不了是座上嘉宾,80名邻居受邀出席了他们的婚宴,这也成为邻里的一段佳话。

  三年快乐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有了一个2岁的儿子,目前正在迎接第二个宝贝的到来。

  黄春铭说,有好邻居是很重要的,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会有人可以提供帮助。他认为,一句简单的问候对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他说:“我不介意对同一个人说几次‘你好’,直到他回应为止。”
 黄春铭也把他热情友善的优点传给儿子,他教儿子与陌生人打招呼,希望他能够把睦邻传统延续下去,他说:“当我儿子说‘你好’的时候,对方应该很难不予理会。”
华印金兰:两户两族一家人

  小时候同睡一张婴儿床,从小一起长大,两个同龄的华族和印族女孩形容她们的关系是“姐妹、干姐妹、最好的朋友”。

  两个家庭同住菜市街的组屋,相隔一层楼,两家的爸爸最先成为朋友,使两个家庭慢慢成为“一家人”。

  杨诗敏(19岁,大学生)的妈妈当年帮忙照顾阿努扎(19岁,大学生),住在13楼诗敏的祖母帮忙照顾阿努扎的哥哥,两家的孩子因此从小一起长大,也把彼此的家人当做自己的家人。

  两家的爸爸平时称兄道弟,孩子们有样学样,自然越来越亲近。她们在对方的家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知道每一样东西放在哪里。她们也跟彼此的家人一起出国旅行,阿努扎在读中三的时候,还跟随杨家去中国海南寻根。

  阿努扎也选择学习华文,她现在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华语,还在教其他印族孩子讲华语。

  当有人问她们为什么两个异族女孩可以如此亲密,阿努扎总是说“我们曾经同睡一张婴儿床,吃同样的食物长大”。

  她说:“友谊远远超越种族差异,性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两年前,在杨诗敏妈妈的生日聚会上,阿努扎决定改叫从小照顾她的阿姨“干妈”。
  她说:“叫诗敏的妈妈阿姨很奇怪,因为她太了解我了,她知道我对什么过敏,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有些喜好连我爸爸都不知道。”
  杨家5年前搬离菜市街,因为祖母仍然住在那里,因此两家人依旧经常见面。

  阿努扎说,19年来,她和杨诗敏拥有很多共同的秘密,她们相信两人的友谊将永存,就像她们的爸爸那样。

足球情缘:异族球迷成芳邻

  足球让两个异族邻居成为好朋友,平日生活中相互照应使他们成为20年的世交。

  80年代末,尤索夫(50岁,资深钱币技术人员)和陈吉炎(67岁,退休人士)分别住在荷兰通道同一座组屋的3楼和8楼。

  他们还未相识前,在尤索夫的记忆中,陈吉炎经常提着一个鸟笼散步。两人同是曼联球迷,使他们有了共同话题。尽管陈吉炎喜欢的球星是内维尔(Phil Neville),而尤索夫喜欢布鲁斯(Steve Bruce),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经常一起看球赛。

  陈吉炎说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语,也让两人更容易沟通。

  后来,组屋集体出售,他们一起搬到史达拉摩道,没想到竟成为隔壁邻居,这对两人来说无疑是个意外的惊喜,也让两家人更加亲近。

  尤索夫的太太有时会帮陈吉炎买饭,尤索夫经常为陈吉炎的植物浇水。有一次陈吉炎的母亲摔倒,他大喊求救,是尤索夫夫妇第一时间赶到,帮忙解决问题。
  陈吉炎的母亲在2005年去世,尤索夫多次去灵堂吊丧,他不忌讳,并不介意所谓的“不吉利”,虽然他是回教徒,但也会出席朋友在基督/天主教堂举行的葬礼。
  去年底,单身的陈吉炎搬去裕廊西一带较小的组屋,尽管两人已不再是邻居,但多年来建立的深厚友谊已根深蒂固。

  尤索夫说:“我们之间的亲近是很自然的,无法解释。对很多人来说,我们一个是华人,一个是马来人,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分别。”

  他们很怀念当年两人在走廊聊天的日子。尤索夫说,如果有选择,他希望陈吉炎还是他的邻居。

本地著名摄影师摄制30幅宣传海报

王润 报道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配合今年文化遗产节口号“谁是你的邻居?”,请来本地著名摄影师郑家进拍摄和制作30幅以睦邻为主题的海报,宣扬我国多元种族文化的特点和倡导睦邻的重要性。

  郑家进今年初接到这个工作,便开始通过朋友介绍、在Facebook,以及报章报道中寻找好邻居的故事。

  起初,他以为两个邻居有彼此家中的钥匙,应该算是很亲近了,但在采访了几户家庭后发现,有钥匙对睦邻来说是平常事。现在当他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他们的故事必须要有“哇”的效果,才能吸引他。

  郑家进除了负责采访和拍摄,还负责设计海报,并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放在网站mystory.sg供公众阅读。
  自称是个“友善的邻居”,他一个多月前搬迁至目前的住所,第一个星期便亲手烘制了蛋糕送给邻居。去年当房子还在装修期间,他还趁圣诞节送邻居一个礼篮,对装修噪音表示歉意。
  他说,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好邻居,但有时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并不知如何说“对不起”;邻居见面打了10年的招呼,却又不好意思问对方的名字,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小小的举动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些睦邻的感人故事,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更好的邻居,他也希望公众在看了这些海报,读了这些故事后,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睦邻海报将分三轮从明天起在各地铁站张贴,每轮10张海报,张贴6个星期。公众如有其他睦邻故事,下月底前可在网站mystory.sg参加故事写作比赛,也可直接电邮郑家进,kaychin@eastpix.com。

我们网上结婚吧!

报道:王珏琪 ongjq@sph.com.sg  

  最近,印尼学生黄必明(21岁)企图刺伤教授再坠楼的案件开审,过程中爆出他沉迷网上游戏,并热烈追求18岁的理工学院女玩家。在他热烈的追求下,原有“线上丈夫”的女生最后离婚,“改嫁”黄必明。
  在本地流行、有网婚功能的电玩包括了AuditionSEA、Maple Story、Second Life等。
  除了更容易晋级,玩家选择网婚的原因还有,因寂寞想找人陪伴玩游戏、对游戏里的网婚功能好奇等。玩家通常要花钱注册、买装饰品送对方,分手时还要支付一笔“分手费”。
  “网婚”在新加坡究竟有多热?“网婚”可带来什么影响?未到合法年龄就已经在游戏里玩“结婚家家酒”的玩家又怎么看?


网婚对象成为现实女友

  中三生陈愉凯有三段网婚经验。他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对方劈腿,造成两人婚姻破裂,所以他每次都认真对待。热衷电玩的他,曾为了玩游戏,彻夜不眠。
  愉凯小学六年级便开始玩电玩AuditionSEA,第一次结婚是在中一的时候,至今有三段网上婚姻。他说,前两次“结婚”都是女方主动提出,并缴付结婚所需的费用,自己一分钱也没出。两次都在几个月后以“离婚”告终,而且是他主动提出的。由于离婚需要“分手费”,他便利用在电玩里累积的钱币换取。

不容许被劈腿
  愉凯第一段婚姻的伴侣是同龄的同学,最后因为她误会他跟其他女玩家感情比较好而分开。
  第二个对象则是长他4岁、不曾见面的女生。由于对方住得比较远,而且年纪比他大,他早知两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没约女方见面。
  这段婚姻最终不欢而散,因为他发现女方拥有两个帐户,在另一个帐户也有丈夫。“她不应该一脚踏两条船,这在真实或虚拟世界里都是不应该的。”
  去年,愉凯在游戏里认识了一名同龄女生,几个月后向女方“求婚”,并花了约5新元来结婚。
  他说,对方很关心他,在他遇到问题时会安慰他。在游戏中结为“夫妻”后,他们才发现彼此是同学,两人也在真实生活中成为男女朋友。

认真对待网婚
  有些玩家会花真钱买游戏人物的配饰送给“女友”,愉凯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些配件,不能帮助他晋级。他认为,网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登上电玩夫妻排行榜。
  现在回想,当初如果知道前两段网婚会如此收场,他就不会自找麻烦。
  愉凯说:“电玩有了网婚的功能,会让玩家更沉迷于游戏,例如某个玩家一般一周只玩三次,但是他的线上妻子每天都玩,就会游说他每天上线陪她玩。”  
  尽管只是虚拟婚姻,愉凯认为,双方应该认真对待,当作是真实的婚姻。“现在年纪小就持着玩玩的态度,长大了可能也做出同样的事。”所以他不容许对方在游戏里劈腿,离婚前也要先谈过,认为无法挽救后才提出离婚。

后悔沉迷电玩
  愉凯的最高纪录,是从晚上7时持续玩到隔天早上7时,玩足12个小时。他当时的目标,是要成为排名首100名的玩家。
  不过,如果时间可以倒转,他宁愿每天只花1小时玩电脑游戏。他说,电脑玩太久,会伤到眼睛,课业也会受影响,他就是受害者之一。他坦言,因为沉迷于电玩,而影响了小六会考成绩。他原本有能力获得超过200总积分,最后只考得了188分,刚合格进入快捷源流。
  去年底,愉凯减少玩游戏的次数。他发现现在有更多时间温书、看电视和休息,他的学业成绩也有了好转,从以前刚及格,进步到每科都能获得A或B。

虽无案底 少年阿窿跑腿被判进改造所

谢婷婷(2009-07-22)

  充当大耳窿(非法放高利贷者)跑腿的青少年,今后可不能以为被捕之后所受到的惩罚,最多只是被法庭判处缓刑监视。

  初级法庭刚判处两名没有案底的年轻大耳窿跑腿,进入青年改造所。这意味他们将被监禁在改造所内,接受改造训练,直到行为表现良好才能获得释放。监禁期从18个月到3年不等,视受改造者的行为表现而定。

  缓刑监视庭令是法庭判处青少年罪犯进感化院或青年改造所之外的另一选择。缓刑监视期间,受刑者须在监视期间(最短6个月,最长3年)接受缓刑监视官辅导,并遵守庭令,每天某段时间须留在家中,定时向缓刑官报到等。

  主控官在提控大耳窿跑腿蔡庆文(20岁)时指出,过去涉及非法放贷活动的青少年,一般上会被判缓刑监视,大耳窿集团就是利用这些法庭判例,诱骗青少年当跑腿,说就算他们失手被捕,他们因没有案底,法庭通常只判他们受缓刑监视。

  主控官指出,青少年当大耳窿跑腿的人数日渐增加之势,警方虽然加强执法力度,将非法放贷者绳之以法,但由于非法放贷有暴利可赚,不断有人不惜以身试法,违法放高利贷。

  由于大耳窿集团招募无案底青年,在夜深人静时骚扰借贷者,使得警方很难追查他们的行踪。本案中的少年跑腿,甚至不知道真正老板是谁。控方因此促法庭不要只判涉案少年缓刑监视,以遏制无知青少年被诱充当跑腿。

  法官同意控方所说,认为这类案件涉及公众利益,判决应当有惩戒作用,因此判处蔡庆文进入青年改造所。

  与他合谋干案的骆文辉(17岁)已在上星期五被判入青年改造所。

  案情显示,两人从今年3月起开始替一个名叫“约翰”的大耳窿当跑腿。每骚扰一回,“约翰”便给他们40元酬劳。
  蔡庆文被控5项抵触非法放贷法令的控状,控方以2项提控他,余项让法官下判时考虑。骆文辉同样被控2项控状。两人都认罪。(人名译音)

国人不应花未来钱

程玟喜(2009-07-23)

  种种数据都显示国人倾向于消费未来钱以满足当今的物质享受。信用卡的坏账不断上升更说明了这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国人因欠下大笔卡债无力偿还而被迫宣布破产。

  信用卡的消费额激增除了因为持卡人数的增加,持卡人持有更多张信用卡之外,政府放宽了信用卡的申请条件,导致很多以往没有资格申请信用卡的国人如今也成了以信用卡花未来钱的消费群。

  如今月入不足两千元也可以申请信用卡,甚至连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工作的大专学生也可持有信贷额不超过500元的信用卡。一些非传统的金融机构也为月入只有1600元的国人提供无抵押贷款。

  虽然跟美国相比,新加坡的信用卡坏账问题不算严重,但是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已经逐渐养成了美国人大花未来钱消费在奢侈品的陋习。在笔者看来,长此下去对新加坡绝非好事。美国的经济有70%是依靠国内消费来支撑的,是名符其实的消费大国。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却大不相同,国内消费只占生产总值的40%,是属于出口型经济。因此国民大花未来钱增加消费对刺激经济的增长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为了消费而承担大笔债务,却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明显的后果是,国民储蓄率将下降,一些人会因卡债成了卡奴,因车债及屋债成了车奴与屋奴。许多人会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会因债务和工作的负担而患上各种精神病。

  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年轻的国人忽略了量入为出的重要性,大手笔刷卡买名牌货,吃大餐及为了买车买房子而欠下大笔贷款。他们一旦突然失业或减薪就立刻陷入财务危机。所谓由奢入俭难,这些平时大手笔花钱的年轻国人基本上又没有多少存钱,因此一旦陷入这种情形就无所适从,很快就会感到穷途末路。

  因此,笔者认为收紧信用卡的使用及严格管制消费性贷款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往在本地买车必须先付相等于车价30%的头期款,因此贷款买车的国人都有经济能力继续偿还汽车贷款。但是,自从金管局放宽汽车贷款之后,很多基本上没有经济条件买车及拥车的国人也去贷款买车。结果是我国道路变得更拥挤,更多国人变成了车奴。由于现在花未来钱的途径仍然很多,很多收入不算很高的年轻国人也学那些阔太太那样花数百元买手提包,花整千元买件衣服。但是高消费及高享受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只有限制国人取得未来钱来消费的途径,才能促使国人认真看待量入为出及积谷防饥的重要性。

不应让孩子错过学习第三语良机

丘幼琳(2009-07-20)

  早报7月15日的言论版刊登了一篇短文,作者在文中对教育部目前推行的第三语学习计划提了质疑。她认为,许多学生在掌握英文与母语时,已经不胜负荷,所以实行这一计划的时机尚不成熟。身为一位小三学生的家长,我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不同意见。

  我的孩子目前在学校修读的是华文和英文。这学期,他将开始参加学校的马来语课外学习计划。据我所知,这项计划在他就读的小三班级并没有强制实行,也不会有考核记录,计划的重点是增加学生对第三语言的了解。

  从这样的安排来看,这项计划除了占用每周两小时的学习时间以外,并没有给孩子和家长带来额外的压力与负担。与此同时,孩子则可以利用这项几乎免费的计划,开始了解友族的语言乃至文化。 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良机。毕竟,孩子从幼年到青年这一段时间,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最强的。如果错过这段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学习语言恐怕只会事倍功半,更加艰难。

  新加坡小国寡民,多个种族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语言是了解友族文化的桥梁。 这一份彼此的了解,对新加坡的生存与长远发展,的确举足轻重。 我想教育部的这一计划,不止用心良苦,也是寓意深远。

  说到学生们对学习语言的畏惧,它引发了我的思考。每一个有求学经历的人都明白,求学途中的艰辛,困惑,乃至挫折,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挑战。身为父母,我们要怎样帮助孩子来应对?

  回想当年,孩子学步时,我们都知道他会有跌倒的危险。但是没有一位父母因为这份疼爱而让孩子放弃。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每一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其因噎废食,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和建立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教他们不要轻言放弃。毕竟,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这也是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求学路短,人生却漫长,求知更是无涯之旅呀。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喜欢探索。当今有不少孩子将学习语言视为负担,这也许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挑战,而是来自各方的期待与评价形成了与他们年龄不成比例的压力。

  我想,教导第三语言的老师,在实行这项计划时,可以尝试着先打消孩子们在学习压力这方面的顾虑,然后再将他们的兴趣逐渐地带动起来。这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希望老师们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老师和家长们能够一起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重新寻回学习乐趣的机会。

Sunday, July 19, 2009

频繁使用电脑 中国许多年轻人忘记汉字写法

林默 上海特约(2009-07-19)

  由于频繁使用电脑加之阅读减少,中国许多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写错别字或者书写时记忆暂时“短路”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此,日前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一改以往书法比赛可以书写繁体字的惯例,要求参赛者在书写指定的诗文作品时不得出现自造字和错别字,也不得出现繁体字。

  由于电脑的普遍使用,现代人用笔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以往的书信已被传发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取代,写日记也改为写博客,更不用说平日的公文等了。许多人一年里除了签名,几乎没有什么机会用笔书写。

  汉字不同于英文单词。用电脑打字时,许多人都使用拼音输入法,而拼音和汉字是互为独立的体系。即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也不需要知道汉字的所有笔画和笔顺。久而久之,许多人就忘了如何书写特定汉字了,写出来的字往往缺撇少捺的,错别字频频出现。

  在一家外企上班的沈乐告诉本报:“不管工作、学习、生活都在网络化、电子化,很少动手书写。现在是记忆跟着五笔输入或者拼音输入的形式走,书写时忘记的非常多。”

  大学所学专业以及工作种类也造成了一些中国年轻人忘记汉字写法。在一家师范类大专学院教授英语的于维维大学是英文专业,现在是英语教师,平日写汉字的机会并不多。

  她受访时说:“使用电脑是(忘记汉字写法的)部分原因,还有就是工作上也不用写什么东西,接触英语比较多。偶尔写点东西也是在博客上写,都是用电脑的。我男朋友就不一样,他的工作经常要动笔,就不会出现我这种情况了。”

  生活中大部分信息和知识来自网络,现代人减少阅读,也是造成忘记汉字写法、频出错别字的原因。

  沈乐说:“现在少看书了,所以脑子也变得有点‘机械化’了,很多字已经忘了怎么写了。”

  中国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写字的重视程度也已大不如前,一些城市的小学生已经没有写字课了。上海即使还有,课时也非常少,许多城市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只对老师粉笔字书写稍有要求。
  江西省上饶市第六小学的语文老师陈慧群认为:“学校里没有专门的写字课。学生书写和老师的要求有关。如果老师注重的话,学生的书写就会好些。”

  对此,中国教育界有人呼吁,要孩子过写字关,首先老师要过关,并呼吁师范类高校的学生要把书法课作为必修课。尽管许多大中专师范类院校还对学生有“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有要求,但已不是必修课,大多学生也不愿练习。

  在十几年前,原子笔曾被认为会“败坏”笔锋,小学老师一般都不允许学生使用。如今,除了专门练习书法外,中国学生平时书写已经改用原子笔,毛笔、钢笔都很少用。

  同时身兼班主任的于维维说:“我们学校对学生书写还有要求,但是有些学生也是不练习的。我抓得比较紧,每个星期都让他们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字交给我看。但是,还是有些人不交。”

  学生不愿练习有些是出于觉得无用,认为现在可以通过电脑打字,书写好坏无大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上海市相关部门表示,从2009学年开始,中小学的写字课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可是,有评论指出,即使加强了小孩子练字,他们长大后工作中如仍多用电脑、阅读有限,还是会陷入久不书写而遗忘汉字写法的困境。

由于频繁使用电脑,加上生活中大部分信息和知识来自网络,现代人减少阅读,造成忘记汉字写法、频出错别字。

珍惜时间

翁燕萍(2009-07-15)

  如果你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如果你只有几天的性命,你又会做什么?如果你只有一天的生命,你最想做什么?很多人在想了想后都会说,在自己仅剩的有生之年最想陪家人,跟自己最爱的人共度最后的时光。

  很多亚洲人最忌讳谈死。因为他们觉得不吉利,害怕谈些不吉利的议题就表示不吉利的事情可能会发生。

  人都怕死,因为我们害怕未知,对于未知我们都感到焦虑与不安。我们也怕死,可能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想爱的人和想说的话,统统都还没去实行。

  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以为还有时间,所以很多事情、很多约会一拖再拖。忙碌于工作,我们减少跟家人、爱人、友人的接触。只有到没有时间的时候,才看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虽说如果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我们将更珍惜每一天。但有趣的是,我们却不能真的把每一天当成是最后的一天。因为如果这样,那我们真的都舍不得出去工作或去做其他的事,只想每时每刻都陪在最重要的人的身边。真的这样寸步不离的话,我们怎么生活?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有一天终会死,但如果你知道你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你对你的人生的诠释将完全不一样了。譬如你患病,医生说你只有不超过某个时间的寿命,有人选择积极地面对,有人消极。

  一名癌症病患在逝世后,其丈夫说他们结婚30多年,最快乐的时光却是在陪太太走完最后10多个月的时间。这位太太说她患癌后便不再数落丈夫所做的一些让她看不顺眼的事,也更常常对丈夫表达爱意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喜欢在大庭广众下亲吻丈夫,或许是要让丈夫留下美好记忆。

  生命只在呼吸之间,怎么对待自己的人生却是一念之间。不把生命中最基本和简单的万物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就会开始懂得珍惜。
  珍惜时间,珍惜一些平日没有发现的小幸福、人与事。这样的人生会变得充实与丰富起来。

应多关注人才外流现象

梁启留(2009-07-13)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扬名海外,是外地人才响往的地方。近年来,已有不少外国人才移民到我国来。

  但另一方面,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我国年青人才,却偏向外跑,这真是叫人费思量的事,究竟症结在哪儿呢?不妨心平气和来讨论。

  我认为,有些社会现象或许可解释部分年轻人向往外国的原因。

  第一种社会现象是,在我所认识年青人之中,其中包括不少大学生,他们大多数很少阅读报纸,这造成他们对国家社会不关心,国家的兴亡,社会的盛衰,与他们何干,毫无切肤之痛。他们不读报的理由多数是:一、由于繁琐的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使到他们实在无闲情阅读报纸;二、他们认为今日的报纸,以歌功颂德为多,是“单轨列车”式的灌输官方理念的报道。这种对媒体的成见,也是部分年轻人不阅报的理由。

  但是,不阅报,不关心时事,最终会使青年产生离心力,和自我中心的心态,“有奶就是娘”的纯粹物质追求,反而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目标。国家利益、父母养育之恩,自然很容易就抛出九霄云外。

  第二种社会现象是,年轻人可能有一种错觉,就是精英的甄选是单元化的。当执政党一直在强调说,他们旗下的人才,都是经过严格品选出来,可以说是全国最优秀的尖锐精英份子时,其原意是强调政府组织的声誉和工作成就的效率。但一些未被选中加入政府或执政党精英之青年,他们可能本来自命不凡,在落选后觉得怀才不遇,于是就产生了何不到海外谋取发展的梦想。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青年不满意现状,他们希望有更广大的空间让他施展才华,表达意见。虽然他们不完全同意政府的政策,但在大政府、小社会的规范下,一些人会认为“争论”只会导致国家的松懈,人民的分裂,有损社会和谐,也可能惹祸上身。他们认为,既然不能参与讨论国家之事,就没有必要留下来,国家也不需要他这种人才。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会到外国寻求发展。

  如果能有更多管道途径让年轻人更开放地讨论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或许能培养更强的爱国心,人才外流的趋势或许会受到抑制。

  人才外流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无论如何,人才外流是国家的损失,或多或少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各界应该多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重新雇用年长员工阻力不小

(2009-07-13)

  政府将在2012年立法,要求雇主重新聘用达退休年龄的工人。全国职工总会在三年前(2006年)就开始推动有工会组织的公司这么做,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职总副秘书长王志豪日前披露,全国约1200家有工会的公司中,已有747家重新聘用5421名年长员工,其中从去年12月至今,就增加了762人,这期间加入计划的公司也增加了42家。
  虽然职总所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但考虑到全国大小公司多达10万,而到目前为止加入计划者仅有七百多家,却又不免让人觉得,进度只是差强人意,毕竟现在距离2012年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从有关的报道来看,很多雇主要不是不把这个重新聘用年长员工的课题放在心上,就是对这么做并不十分热衷。如果今后两年的进度仍然如此缓慢,那么,当立法付诸实行时,很可能就要面对诸多的难题。

  也许,过去一年来的经济衰退拖慢了步伐,果真如此,那么接下来的一两年我们就很难有太大的期望,因为经济复苏的前景至今仍然很不明朗。因此,代表工人的职总、代表雇主的全国雇主;联合会以及政府三方,看来还须多动脑筋,想出更有效的方法,并加大推动的力度。

  在立法之前,政府带头起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换言之,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必须认真看待这个课题,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年长员工这一资源,在不影响公共服务部门精简化的大前提下,切实做到让达到退休年龄的公务员继续有用武之地。所谓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这将能为私人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政府带头,多多表扬那些已经率先实行重新雇用年长员工做法的公司,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鼓励措施。职总日前由秘书长林瑞生率队到百龄麦进行一场“学习之旅”,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表彰百龄麦等几家可作为表率的公司,相信便能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据报道,早在劳资政指导原则制定以前,百龄麦已经实行自己的重新雇用政策,公司现有23名已超过退休年龄的员工,其中两人更超过72岁。除了百龄麦,公用事业局、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SingHealth)、国立健保集团(NHG)和 职总富食客(NTUC Foodfair),也都采取主动及灵活的人事政策,珍视和切实做到重新雇佣年长员工。这些公司或机构虽然并没有因重新聘用年长员工而得到什么实质的“奖励”,但它们的做法却肯定让它们获得全体员工的赞许,从而对公司产生更大的归属感。

  年长工人难以找到工作和重回职场,是本报交流站年长读者的一个常青话题。这些年长国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很多雇主时至今日仍然对年长者持有偏见,找雇员一定要找年轻的,也就是说先入为主地以为年长者一定无法胜任,这是推动雇主重新聘用年长员工的最大阻力,要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肯定不容易,除了立法,或许还须要进行“移风易俗”的社会工程。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能采取主动的管理层少之又少,即便是有工会组织的公司也不例外,作为重新聘用年长员工的主要推手之一,职总接下来所能做的,是尽快在所有有工会组织的公司里,完成有关的安排,在劳资集体协议中附上重新雇用的条款或与资方签定相关的备忘录。

  重新雇用的立法很快就要成为事实,我国人口的急速老龄化也是一个所有雇主必须面对的事实,明智的管理层或雇主应该做的,是接受现实,为更好的应对以上的现实做好准备。

提高华文水平不可治标不治本

龙莆以(2009-07-14)

  新加坡的华文水平低落,而且有继续往下滑落的趋势,情况不可乐观。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时有所闻,许多读者也提出如何提高华文程度的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建议更灵活教材,有的主张用互联网,有的主张要提高师资培训,莫衷一是。

  谈起我国学校华文程度江河日下的原因,很多人都把矛头直指华文老师。指责华文老师的教学法落后,不够灵活,提不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这是很片面的观点。

  其实对于如何挽救日益走下坡的华文,各中小学校的华文老师们早就已纷纷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在教学法上着手。电脑教学,视听教学,游戏教学等等,都已一一推上讲堂。一些学校甚至还组团到老远的中国,让学生参与短期的华文浸濡课程。此外,也有人寻求古人的智慧,苦口婆心地推荐 “三字经”,”弟子规”等等。

  老师们苦心经营,期盼学子们的华文程度能得以提升,敬业精神可圈可点。但他们付出的努力,到底有否得到相应的效果?总体上,学生们是否受到激励而认真地学习华文?他们的华文成绩进步了多少?有目共睹的是,我国的华文水平仍是每况愈下。

  我认为目前为了提升华文水平而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课程和活动,大多流于表面化。这些行动和努力都只不过是治标而已,绝非治本的作为。

  追根溯源,我国华文水平低落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的教育制度里,英文被列为第一语文,而母语(华巫印语文)降为第二语文。而且大学入学成绩,母语也不在考虑之内。由于华文对升学就业起的影响不打,华文难以受到莘莘学子的重视。

  当今中国崛起,经济发展神速,华文水涨船高而特别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华文的重要性,除了经济的考量外,华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价值观念,更是需要我们保留和传承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没作出适当的调整,没把华文还原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因而失去驱动力,家长和学生将继续轻视华文,则”华文水平低落”的隐忧将永远挥之不去。

新时期的社会凝聚力

(2009-07-14)

  在过去近50年里,新加坡人民协会在社区建设、培养国家观念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各界予以肯定。但人们也许会问:时代在变迁,各种社会现实已经大不相同,成立于半个世纪前的这个组织,是否还能肩负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责大任?
  在前天举行的人民协会基层研讨会上,总理公署部长兼人协副主席林文兴说,由于新加坡社会比过去更加多元化,人民协会必须继续不分种族、宗教、年龄、贫富,在不同的社群之间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也就是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协的这个角色不能改变。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社会复杂程度却不亚于一些大国。因此,如同其他国家一样,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应对各种潜在挑战的准备,包括种族之间、宗教之间、贫富人群之间可能发生的分歧和摩擦。过去几十年里,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大家都在为此目标尽心尽力,而且得到了全国民众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必须说,新加坡之所以持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就在于全国上下都付出了努力。

  但是,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在不断变化,相应地也就要准备面对一些新挑战。例如,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吸引和接纳新移民,随之也就出现了新老居民之间如何更好地融合的问题;再例如,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地促使新加坡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有可能使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年长人口和年轻人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使两个群体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等等。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当前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值得特别提及,那就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形势,使更多国人转而向宗教信仰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指引。应该指出,在宗教信仰自由而平等的社会,更多人信仰宗教并不是坏事。相反,宗教信仰所推崇和传播的一些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端正品性,有助于社区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但是,在这个宗教和种族多元的社会里,如何才能确保拥有不同信仰的人群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如何使不同的人群在相互交往中感到愉悦,如何确保宗教价值观不被强加到世俗事务上,这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课题,而且变得比过去更加突出。

  在前天的人协基层研讨会上,林文兴部长提醒人民协会,要在不同社群之间扮演好桥梁角色,为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作出更多的努力。这种期盼实际上是对社会各界的要求,并且也间接道出了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族群和宗教事务始终不敢掉以轻心,所实行的政策和处理方式至今为止都是成熟和成功的。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也就在此,因为长期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局面,容易使人们错误地认为社会稳定是理所当然之事,并因此失去自觉和自律意识,在敏感问题上变得粗枝大叶、乃至麻木不仁。

  新加坡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经不起折腾,所以绝对不能在种族、宗教和其他敏感问题上玩火。看一看其他国家因种族和宗教问题而引发的冲突和灾难,每个新加坡人都应该反思和自我警惕。林文兴为人协今后五年在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方面指出五项重点:加强社区活动的质量、吸引更多青年参加社区活动、建立更大的义工队伍、利用网络平台,以及跟更多机构合作等等;人协属下的俱乐部设施不断改善,加上公民咨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配合,它要在这五方面的工作取得效果,并不会太难,因为在政治上、政府有必要确保人协继续成功的扮演它的角色,而不会遭时代所淘汰。

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再思考

郭熙(2009-07-15)

尽管不同华社学生语言背景不同,但文化教育的取向却应该一致。这就需要认真考虑文化教学跟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等的关系。

华语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在新加坡开展华文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新加坡华族的利益所在,它也是新加坡国家利益之所在。

教育课题

  为海外华文学校编写初中《中文》教材时,就如何为其定位拖了很久。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定位为“非母语环境下的母语教学”。

  由此又想到新加坡的华文教学。细究起来,新加坡不应该属于这个情况,但似乎又不尽然。几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谈自己对新加坡用英语教华文的看法,后来还写了长篇论文,但还是觉得没有想得很透彻。几年下来,围绕新加坡华文教学的争议并没有停止。

  以往的争论好像更多是集中在教学媒介语或方法上。如,到底是应该以华语教华语,还是以英语教华语?人们质疑:华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什么要用英语来教?同样的质疑声也出现在马来西亚。显然,这里面有浓重的语言情感因素。

新加坡有两个华人社会

  争论或许始于一些概念的荧惑。华语是华人的母语或民族语言,这应该是清楚的。然而,一直以来,母语又常常和“第一语言”这个概念交叉使用。因为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生来就会的第一语言往往就是母语,“母语”这个名称显然就是这样来的。不过这个解释对新加坡来说可能并不适合。在我们看来,新加坡实际上有两个华人社会,一个是华语的华人社会,一个是英语的华人社会。对于前者来说,第一语言是母语;对于后者来说,第一语言却不是母语。历史上,这两个华人社会是以方言为纽带连在一起的,同时人们也通过方言来传承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两个华人社会的距离好像不断拉大,如果不靠华语来维持的话,统一的华人社会可能只是谈谈而已了。

  新加坡还有另一个“第一语言”的概念——即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各自民族的语言是第二语言;这样,华语在新加坡自然是“第二语言”。为了不跟与生俱来的“第一语言”相混淆,我们主张把国家语言地位上的“第一语言”称为“第一语文”。依次类推,“第二语言”称为“第二语文”。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说到的三个概念:一是“母语”,它着眼于民族;二是“第一语言”,它着眼于习得或获得顺序;三是“第一语文”,它着眼于一种语言在所在国家的地位。三个不同的角度,逻辑上必然会出现交叉。就新加坡的两个华人社会来说,形成了所谓“二同一异”:同者,华语是大家的母语,对大家来说都是第二语文;异者,华语华人社会中,华语是第一语言,英语华人社会中,华语是是第二语言。
  于是我们面对三个现实:

  一是华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华语的母语地位决定了华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决定了华人后代应该接受华文教育。从华社的角度看,华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新加坡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会华语的新加坡公民。就理论上说,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接受何种语言教育,可以是母语,也可以是非母语--例如英语。然而,下一代接受语言教育的决定权通常并不在学习者,而在他们的监护人。而这又常常引出两代的矛盾。在新加坡学生中听到“I hate Chinese”大概与此有关。尽管不同华社学生语言背景不同,但文化教育的取向却应该一致。这就需要认真考虑文化教学跟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等的关系。

文化诱惑对经济诱惑

  二是华文教学的地位。政府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将民族语文列为第二语文,这已经没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没有必要再就这个话题展开。应该注意的是,华语的第二语文地位决定了它可能不会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但文化的诱惑力远远抵御不了经济的诱惑力。华语使用的受限,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等,都在给华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华语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在新加坡开展华文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新加坡华族的利益所在,它也是新加坡国家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给华语应用提供更多的空间,是有关方面应该充分考虑的。如果这方面有所改进,将会给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或模式的采用与语言教育的性质没有直接关系。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背景,而不是他所属的民族,不是他的母语,也不是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第一语言是华语(或方言)的学习者,宜用华语(或方言)教,反之则宜用第二语言的方法去教。顺便提及,从语言学者的角度看,不宜把华语和方言对立起来。方言和华语是亲缘关系,它是华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华语教学可以借助的重要工具。实践已经证明,有汉语方言基础的人,华语学习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民族学习者。

  新加坡教育界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学习群体。华文课程B的设置就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华文课程B设置的出发点。两个华人社会华文教学的差异是教学性质的差异,而不是难易程度的差异。换句话说,华文B课程和普通华文课程的差别不是简单地做些减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在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下,安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专门的考试。

母语教育与三种文化

  新加坡还有另一个华语学习群体,即友族学习者。从语言背景看,友族学华语,也是第二语言教学,但认同教育上看,友族学华语时的文化教学应该不同于华人。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文化可以分为三类:(1)观念文化;(2)交际文化;(3)知识文化。
  观念文化是一种内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华人的“根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方式和理念。这种内在文化使得这个民族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智慧、坚强、勤劳和精神世界等等。
  交际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外在文化,它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上,主要是讲授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差异。讲授交际文化是为了减少交际中的“误读”。例如,汉语中的“哪里哪里”和“你吃饱了吗”之类。

  知识文化,是关于异文化的知识,也是外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和一些非物质文化(如作为制度文化的婚丧嫁娶文化,像喜庆用红色,丧事用白色之类,再如中国的舞蹈、戏剧、武术、剪纸等等)。

  作为母语教育,上述三种文化都不可少,但对于友族,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是教学的重点。

生命教育应从学前家中做起

麦彩明(2009-07-15)

  拜读《交流站》7月9日刊登的穆军君《生命教育迫切需要》一文后,笔者也希望能提供一点个人的意见。

  现今孩子大多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不懂得爱是何物。加上电脑游戏荼毒了孩子们的心智,一个个只懂得爱自己的怪物产生了,觉得死亡只是完结一个可再重来的游戏。没有人会觉得可惜,心疼或损失。这样长大的青少年,在叛逆期间,心中鸿沟可能连专业人士也很难跨得过。

  所以文中强调:“让学生了解,生命是一切宝贵事物中最宝贵的东西……”对此我深表同意,但只想再提醒,不能只片面依赖学校教育。教育的要旨是要从“教”和“育”两方面同步进行才可以。现今父母大多从大处着眼,忘却从小处着手的重要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因此读书之外,一切都变成小事,并没有对孩子从小就灌输道德观念,让孩子在爱自己之余也要关爱他人。

  而且学校在大环境的急促变化中,也比较偏重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以配合社会需求。结果是在孩子思想逐渐成型的关键性时段,偏重于科技电脑与考试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公民伦理教育。

  鉴于学校和家庭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我认为于今之计,应要先教育父母不要轻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要教导孩子爱己及人的道理,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知道他们很爱父母亲,不想失去父母的同时,父母也很疼爱他们,也不想失去他们。使孩子在压力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时,多想想其他的家人、师长和亲友。

  笔者认为孩子日渐成长,从青少年过渡至成人的艰苦日子里,亲密的亲子关系能使彼此心灵靠近,能分享喜与悲,也能互相扶持健康成长。生命的教育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根植入孩子的脑子里。

不守规矩的地铁乘客何其多

林俐真(2009-07-15)

  由于每天都搭地铁,近来我发现地铁内违规乘客似乎有增无减,恳切希望有关当局注意。最常见怪现象至少有四:

  一、公然吃喝: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在地铁车厢里吃东西和喝饮料,有人喝了竟然还把塑料瓶留在车厢里,过后那个塑料瓶就在车厢里滚来滚去。有一次,一个站在我身旁的“小阿莲”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一串炸鱼丸,还作“洋洋得意”状问她的同学要不要吃。

  二、有乐同享:近年来可播放音乐的手机普遍了,有些搭客不知是没钱买耳机还是把别人当透明,他们在车厢里扭开音乐逼他人“共享”他们喜欢的歌曲。但对于非同好者,这是刺耳噪音。

  三、大山挡门:上下班拥挤时间,进进出出的搭客很多,为使地铁川行顺畅,没下车的人应站在一边,让要下车的人顺利走出车厢,可偏偏有些人直挺挺地站在门前中央,稳若泰山,让人潮就从他两腋流过,这种泰山型的人常常是一些年轻男士。

  四、搭电动扶梯时还是有人站在右边,而不靠左边站,阻挡了匆匆赶路者的前路。

  人是善忘的,有些人似乎忘了前阵子的呼吁。因此地铁月台、车厢、电扶梯上的礼仪,虽然早已宣传过,有关当局不妨以不同的海报和广播,一再重复。

  另外,有些乘客是故意违规的。我想地铁局可能可以通过车上广播提醒搭客,也可派职员巡视,也可偶尔惩罚一两名违规者,尤其是车上饮食者,以达到杀一儆百作用。

学习第三语言的时机尚未成熟

陈祖儿(2009-07-15)

 为了加强各族学生的相互了解,教育部在各校推行第三语的学习,即华族学生学习马来语会话,马来族学生则学华语会话。我想,让学生们多掌握一种语言并非坏事,不过即使到了此时此刻学习第三语言的时机尚未成熟。

  虽说多数新加坡人都掌握了英语和母语这两种基本的语言,但我国的语言程度仍有待提高。多数人其实都是只通一种,或者双语都只是半桶水,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国人学习第三语言是否操之过急?

  笔者曾在一所中学担任马来同胞的华语会话老师,当时我便察觉多数学生对学习第三语言的态度都意兴阑珊。对学生们来说,多了一项科目便意味多了一份负担,而且强制性的课程自然让他们更避之唯恐不及。

  政府的苦心笔者能体会,但依如今的情况来看,恐怕坚持的结果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弄得两头不到岸,也就是第三语言学不好,又影响了中英二语的学习。

换个环境,发现子女教育问题

尹秀萍(2009-07-15)

  早报7月8日帽子的文章《饺子与电脑游戏》,反映当今学生与电脑为伍,失去了许多与家人朋友同欢共乐及体会传统文化的机会,我不禁想起朋友跟我谈的事。

  朋友的孩子聪明伶俐,学业成绩优异,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小六离校会考中取得270多分的佳绩,而在这之前早已被几间名校提前录取。在外人眼里,确实很突出。

  然而朋友说,在小六会考结束的那年假期,她带孩子去中国探亲,才惊觉自己教育的失误,以及电脑游戏对她儿子的影响。

  由于几年未回国,孩子的成长迅速,许多亲戚见到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想坐下跟他聊聊,问问近况,联络感情。然而这孩子每到一家就直奔主题:你家电脑在哪里?可以用吗?然后就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玩起来。别人问话时,很难再从他口中迸出完整的句子。为了讨他欢心,那些家里没有电脑的亲戚,甚至去单位或朋友家借来让他玩。亲人们在关心他,疼爱他,可是他的回报在哪里呢?不知道主动问候关心别人,不知道帮忙一起做点家务,不想一起出外玩。亲情、美食甚至大自然的美景哪里抵得上电脑的魅力?朋友说,那段时间,她突然觉得很丢脸,觉得培养了一个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人际交往的拿分机器。

  为了改变那种情况,朋友决定带他去北京游玩。心想,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那么多名胜景点及奥运场馆,有那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可以让他远离电脑几天吧?谁知道,情况并不好多少。他还是在北京的舅舅处成功觅得电脑,不跟长辈多些交流。去几个著名景点游玩,还是在妈妈大发雷霆之后不得已而去的。当然了,真的出去看过,他后来说起来还是津津乐道的。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朋友的事让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适时地换换环境,去发现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跟电脑接触太多太久,难免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控制和调整。

新加坡人不快乐

卢桂霞(2009-07-17)

  根据《快乐星球指数》调查显示,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人民最快乐,我国在排名榜中列49名,而当中11个亚洲国家的人民都比我们快乐。

  现在,全球的人都知道新加坡人不快乐,但很明显的,我们是有理由快乐的。第一,我国政治安定,社会治安相对来说是良好的。其次,工作稳定,失业率远比其他国家低,且有公平的擢升和表现机会。第三,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只要成绩优异,都有机会申请奖学金或到国外深造。第四,有关机构和部门开办各种培训课程,使在职者和待业者能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技术水平。第五,有完善的公积金制度,让人们可购买房子、支付子女的大学学费,也能安享晚年。第六,新加坡努力打造多元化的艺术,丰富和提高夜生活的素质,增添各种体育设施等等,让人们享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生活。

  依此看来,我国人民应该有优质的人生,但很多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或从日常言谈中,常表示自己不快乐。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面对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从大环境来说,国人面对职场上的强大竞争。

  为了能保住饭碗,能早日获得擢升,即使有时间,也花在培训课或学位的进修课上。一些年长的员工则担心因赶不上科技的需求而被淘汰,或因上司较喜欢年轻的员工,而自己被冷落。在这种无法松懈身心的情况下,怎么会快乐呢?若惨遭裁员,不但家庭经济出问题,还得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心灵饱受摧残下,那有快乐可言?

  再说,在人的一生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压力。成长时期面对功课、课外活动、交友及家长的压力。在青年时期面对工作、恋爱、结婚、生养孩子的压力。中年人的压力更大,来自工作、家庭——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的层层压力,常使人精疲力尽、心力交瘁。别以为老年人就没有压力,看顾孙子、帮忙料理家务、周末孩子回来还得准备不同口味的佳肴,加上自己的病痛、孩子的不按时给生活费等等,都使老年人感到孤单和忧郁,也无法感受到晚年的快乐。

  高度城市化下,人与人之间感情疏离,早期的“甘榜精神”难以复制,强调个人隐私使人变得自我和冷漠。到处都是钢骨水泥的高楼,也使人感到压抑,加上缺乏高山大川的自然美景,使人很难有平和愉悦、心旷神怡的心境。还有国人向来养尊处优,一遇到经济困境或挫折,便会感到生活了无情趣,离快乐的指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如何让自己或周围的人快乐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从个人来说,得有宽阔的胸襟、高远的视界,以洞察世事、练达人情,看看别人,再想想自己,会猛然觉得其实自己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还有更多人更需要别人的援助,如此一想,大概心情会开朗、快乐起来。

  通过多元化的休闲活动,让人们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户外方面可玩风帆、冲浪、直线滑轮、环岛骑脚车、探险活动及球类运动。户内方面可观赏歌唱艺术表演及各类展览;加上各团体所主办的研讨会、演讲会、家庭日、亲子会、参观旅游团等,都有助于让人们减低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心理平衡,精神有所寄托,自然会感受到人生的乐趣了。
  其实,快乐或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所持的人生观及本身的性格素养,能知足、能随意而安,没有太高的物质欲望,没有太高远或超出能力范围的目标要求,自然就会快乐起来了。

积极培育双语双文化的年轻一代

(2009-07-18)

近年来,许多外籍人士都在热切的学习华语,更多的中国人也同步在热衷的学习英语,如果新加坡华人不迫切地善用现有的优势,只满足于使用英语与西方国家建交与发展,并依赖上一代的华校生及新移民带动新加坡与中国通商,我们将会落在后头。
张舒彬

 日前在电视看到,身为英校生出身的苏醒仁先生荣获了《华文?谁怕谁!》大决赛冠军,这事让人鼓舞,也让我感触良深。

  我是七十年代的华校生,当时,除了数理与英文科之外,其他的科目都以华文教学,同学之间用华语交谈。我自十岁起,参加了新加坡广播电台属下的少年儿童广播研究组主办的戏剧团体,由此奠定了我的华文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在会计行业工作了16年,工作上完全没接触华文。六年前转换跑道,开始中英口译与笔译的工作,逐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华文的热爱。初期,由于20多年少用华文,老碰到词不达意的情况。可是,让我惊讶的是,我学生时代学过的,竟然能从脑海深处尘封已久的记忆库里逐步的被派上用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少儿时期的学习的深远影响。

孩子对华文没兴趣  

  我有两个孩子,14岁的女儿(中二生)与8岁的儿子(小二生)。我与先生(英校生)自认识起都以华语交谈,孩子出世前,我们也决定要与孩子纯粹用华语交谈。当时,周围许多朋友与同事,都被孩子对华文没兴趣的问题所困扰。一些华校出身的朋友,为免得孩子重踏他们过去学习英文的辛苦过程,在家中用英语与孩子交谈。我的想法则是,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让孩子通晓并掌握英文是绝对没问题的。

  果然,两个孩子开始上学后,只须几个月,就浸濡在讲英语的学习环境中,英文科的成绩也很杰出。可是,仅一年半后,孩子开始用参杂英语的华语交谈,甚至干脆完全用英语交谈。足见学校的大环境对小孩学习语文的能力确实影响重大。  

  让我痛心的是,我的女儿逐渐对华文失去兴趣。小六毕业后,她选读了一间传统的英校教会学校,华文程度每况愈下,升上中二后,她决定不再选修高级华文,她说:“读我没兴趣的科目,是不会考到好成绩的!”

  我在口译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新加坡华人,他们基本上可用简单华语与中国人沟通,可是在商业与技术交流方面,却得靠翻译来与中国人沟通。这不禁让我为下一代的华文水准感到担忧。
  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华文教育,不断地探讨与发展有效的华文教育课程,致力于完善宏观的教学政策与体系,并拨出大笔预算投资于基础设施。但我认为,在执行理性的教学的同时,学校方面可以更注意感性方面的教学,运用创新、灵活并有效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校也可以利用华人传统节日,如华人新年、中秋节等,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包括猜灯谜、书法比赛、提花灯等,让孩子更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对孩子学习华文的兴趣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媒体能扮演的角色  

  家长的责任不仅限于为孩子安排华文补习、考好华文成绩而已,家长应该以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激发与鼓励孩子更广泛的去接触中华文化,例如阅读各类的华文书籍、听华语歌曲、学书法、观看适合年龄的华语电视节目或光碟等等。

  孩子们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报章、杂志、娱乐界、互联网等。我认为,电视媒体还能更进一步提升节目水准,在制作迎合大众的节目的当儿,电视艺人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华语水准,新加坡式的华语不该被提倡。另外也该多制作华语儿童节目。

  在中国(包括台湾与香港)以外的华人族群,与其他国家的华人相比,新加坡华人确实占有通晓双语的优势。但近年来,许多外籍人士都在热切的学习华语,更多的中国人也同步在热衷的学习英语,如果新加坡华人不迫切地善用现有的优势,只满足于使用英语与西方国家建交与发展,并依赖上一代的华校生及新移民带动新加坡与中国通商,我们将会落在后头。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务必利用现有的优势,全力以赴的提升新一代的华文水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新加坡才有望成为实至名归的双语双文化的国家。

SMRT加强取缔 地铁上吃喝当场受罚

李静仪(2009-07-16)


  在地铁月台和车厢内违规饮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SMRT企业从昨天起加强取缔行动,违例者今后会当场接到罚单。

  地铁站和车厢内向来禁止饮食,以往SMRT职员若发现有人在车厢内吃喝,有时会网开一面,只给予口头警告。但今后500多名地铁站职员将每天分批轮流巡视车厢,一旦发现乘客违例,就会当场开罚单(Notification of Offence)。

  昨天下午短短两个小时的取缔行动中,共有八名乘客被逮个正着,其中三人在车厢内喝水,两人分别吃花生和糖,两人喝泡泡茶,一人吃雪糕。

  这些违例者中好些是学生,也有一个年轻妈妈因为允许年幼女儿边搭车边吃冰淇淋而接获罚单。

  根据快捷交通系统法令(Rapid Transit Systems Act),初犯者可面对罚款30元,一旦被控上法庭,重犯者可被罚最高500元。

  尽管地铁车厢里明显张挂了“不准饮食”的标牌,地铁中央广播系统也不断重复播出相关信息,一些乘客还是照吃照喝。

  过去几年来,因在地铁上违例饮食而被捉的乘客有增加趋势,前年SMRT企业总共发出550张罚单,比上一年的276张增加一倍。去年开出的罚单有595张,增加了约一成;今年首半年里则有235张。

  经营东北线的新捷运去年发出34张罚单,比前年的10张增加了两倍。

  这些在地铁上违规饮食的画面也被其他乘客拍了下来,在报章和网站上普遍流传,有些人甚至肆无忌惮在车上吃汤面。
  这类违例案增加也可能同地铁乘客量增加有关,今年首季的公共交通乘客量达48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的478万人次增加将近2%。
  新捷运联络总监陈爱玲受询时说:“公司客户服务员不时会在车厢上巡逻,这将起着一定的阻吓作用,违规者将接到警告,如果他们不听劝告就会收到罚单。”

  SMRT企业发言人表示,有人违例在地铁站或车厢上饮食,是乘客最常投诉的问题之一。有鉴于此,自去年8月开始在地铁站负责疏导人流的SMRT服务使者负起多一个任务,就是劝阻乘客在车上饮食,一旦发现有人违例,就会当场开罚单。

  SMRT企业表示,将继续加强取缔直至违例者明显减少为止,以杜绝乘客在地铁上饮食的陋习。有些乘客就担心,万一身体不适或幼童需要喝水会无辜被罚。

  三个月前产下男婴的蔡宛璇说:“如果宝宝在搭地铁途中真需要喝奶或喝水,不可能要妈妈在下一站下车后才喂他。如果只是喂孩子喝点水,没弄脏车厢或干扰其他乘客,我觉得应该没什么关系。”

Thursday, July 02, 2009

与孩子一同通过玩网络游戏学华语

(2009-06-29)杨松坚

  最近推广华语理事会举办了“华文?谁怕谁!”网络问答游戏,以及通过电视广播播放总决赛盛况,旨在通过多种媒体互动和奖励的方式,加深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升华文的掌握能力。据报道,竞赛游戏有近万人参与,令人鼓舞。

  日前我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参与“华文?谁怕谁!”网络问答游戏,除自己想通过网络问答温故知新,增长见闻,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更希望能用更活泼的多媒介方式,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和学习华语。

  这个网络游戏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课题相当广泛,包括文字起源、汉语拼音、成语应用、英汉互译、网络新词、本地地名及食物和人文掌故、新闻时事和经济用语、古今中外史地人文典故,还有电影、流行音乐、传统和现代艺术等领域中华人名家和名作等,名目繁多,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参与网上游戏中,我自己对文字、时事和文史问题较有把握,而孩子对网络用语较熟悉,并对电脑检索应用纯熟和快捷,大家有时一起讨论,互助互补而相得益彰,其乐融融。但我们也保留各自的最终取舍和答案。每周过后,还一起对照答案,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游戏结束孩子颇有体会说:学好华语,就像握有开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宝藏大门,以及精彩缤纷全球华人世界门户的钥匙。

  本人也希望网络文字游戏内容和编排上有所改进。虽然课题内容广泛可以涉猎广泛领域华语的应用,但不需要博物包揽,而应有所侧重,例如需多些有关新加坡本土的史地和人文典故的问题,以及取材本地的年轻一代所熟悉的名人和事物,如此较有亲切感,容易学以致用,也将有助于加强对华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本土的归属感。

  此外,也建议以后的竞赛或游戏不仅可以个人参赛,亦不妨尝试以家庭为单元,让家长和孩子老少配合,二、三人组合参赛,将可更好策动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参与,并增进家长尤其是年轻和中年家长们,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华语的兴趣,使推广华语运动能吸引更多人参与。

  这次由公众参与的大型网络游戏还是一次新的尝试,不奢求它对推广华语马上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华文推广理事会和联办单位的创新求变的尝试和努力,应获得大家的鼓励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