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9, 2009

积极培育双语双文化的年轻一代

(2009-07-18)

近年来,许多外籍人士都在热切的学习华语,更多的中国人也同步在热衷的学习英语,如果新加坡华人不迫切地善用现有的优势,只满足于使用英语与西方国家建交与发展,并依赖上一代的华校生及新移民带动新加坡与中国通商,我们将会落在后头。
张舒彬

 日前在电视看到,身为英校生出身的苏醒仁先生荣获了《华文?谁怕谁!》大决赛冠军,这事让人鼓舞,也让我感触良深。

  我是七十年代的华校生,当时,除了数理与英文科之外,其他的科目都以华文教学,同学之间用华语交谈。我自十岁起,参加了新加坡广播电台属下的少年儿童广播研究组主办的戏剧团体,由此奠定了我的华文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在会计行业工作了16年,工作上完全没接触华文。六年前转换跑道,开始中英口译与笔译的工作,逐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华文的热爱。初期,由于20多年少用华文,老碰到词不达意的情况。可是,让我惊讶的是,我学生时代学过的,竟然能从脑海深处尘封已久的记忆库里逐步的被派上用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少儿时期的学习的深远影响。

孩子对华文没兴趣  

  我有两个孩子,14岁的女儿(中二生)与8岁的儿子(小二生)。我与先生(英校生)自认识起都以华语交谈,孩子出世前,我们也决定要与孩子纯粹用华语交谈。当时,周围许多朋友与同事,都被孩子对华文没兴趣的问题所困扰。一些华校出身的朋友,为免得孩子重踏他们过去学习英文的辛苦过程,在家中用英语与孩子交谈。我的想法则是,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让孩子通晓并掌握英文是绝对没问题的。

  果然,两个孩子开始上学后,只须几个月,就浸濡在讲英语的学习环境中,英文科的成绩也很杰出。可是,仅一年半后,孩子开始用参杂英语的华语交谈,甚至干脆完全用英语交谈。足见学校的大环境对小孩学习语文的能力确实影响重大。  

  让我痛心的是,我的女儿逐渐对华文失去兴趣。小六毕业后,她选读了一间传统的英校教会学校,华文程度每况愈下,升上中二后,她决定不再选修高级华文,她说:“读我没兴趣的科目,是不会考到好成绩的!”

  我在口译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新加坡华人,他们基本上可用简单华语与中国人沟通,可是在商业与技术交流方面,却得靠翻译来与中国人沟通。这不禁让我为下一代的华文水准感到担忧。
  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华文教育,不断地探讨与发展有效的华文教育课程,致力于完善宏观的教学政策与体系,并拨出大笔预算投资于基础设施。但我认为,在执行理性的教学的同时,学校方面可以更注意感性方面的教学,运用创新、灵活并有效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校也可以利用华人传统节日,如华人新年、中秋节等,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包括猜灯谜、书法比赛、提花灯等,让孩子更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对孩子学习华文的兴趣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媒体能扮演的角色  

  家长的责任不仅限于为孩子安排华文补习、考好华文成绩而已,家长应该以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激发与鼓励孩子更广泛的去接触中华文化,例如阅读各类的华文书籍、听华语歌曲、学书法、观看适合年龄的华语电视节目或光碟等等。

  孩子们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报章、杂志、娱乐界、互联网等。我认为,电视媒体还能更进一步提升节目水准,在制作迎合大众的节目的当儿,电视艺人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华语水准,新加坡式的华语不该被提倡。另外也该多制作华语儿童节目。

  在中国(包括台湾与香港)以外的华人族群,与其他国家的华人相比,新加坡华人确实占有通晓双语的优势。但近年来,许多外籍人士都在热切的学习华语,更多的中国人也同步在热衷的学习英语,如果新加坡华人不迫切地善用现有的优势,只满足于使用英语与西方国家建交与发展,并依赖上一代的华校生及新移民带动新加坡与中国通商,我们将会落在后头。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务必利用现有的优势,全力以赴的提升新一代的华文水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新加坡才有望成为实至名归的双语双文化的国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