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5, 2009

“小奇迹”来之不易

(2009-07-20)

  李显龙总理和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周末两个以提倡种族和谐为主题的场合上,分别谈到种族和谐的的课题。李总理说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是世界上的一个“小奇迹”,而李资政则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和谐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种族之间的自然和谐仍只是一个理想,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有如“工程进行中”(work in progress)。
  种族和谐在新加坡的环境下永远是一个常新和不会过时的课题,当新加坡人习惯于种族的和平相处,几乎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时候,就会出现偶尔的突发事件,提醒一下我们的这个多元种族社会的和谐来之不易,我们在这方面仍必须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例如学校规定餐厅只能售卖回教食物、学生不能自带食物在学校餐厅用餐这等“小事”一旦发生,教育部即刻采取鲜明立场,纠正学校的作法;又如网上有人发出污辱其他种族的言论、有人散发不利宗教和谐的传单,政府也随时采取法律行动。又如来自同一教会人士成功地在非政府组织里“夺权”的事件,政府也迅速表态。通过最近的种种例子,政府传达的是政府致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坚定政策和对任何潜在的危险因素都不会掉以轻心。

  从44年前独立至今,政府所致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是让各族人民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社区里,这项政策是成功的,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都习惯于比邻而居,不会因为隔壁或是楼上楼下住的是异族而有所冲突。本报接获的组屋居民对邻居的投诉,基本上是有关噪音,或是邻居所造成的不便。大体而言,因宗教、语言不同而发生的邻里冲突是非常罕见的。宗教和谐法令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过分狂热的宗教人士的传教起着一定的阻吓作用,否则的话,我们很难想像如组屋区这样公开的生活环境,不同宗教之间的容忍与共存能够成为一种民间的常态。但在一切相安无事的表面底下,我们还是得处处提防任何危及和谐的因素的突显,尤其是新加坡人的宗教信仰已越来越普遍,若我国的社会和谐演变成是过于依赖宗教和谐法令来维持,那肯定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势,因为对宗教信仰高度热忱的人有时是不惜当宗教的“烈士”的。

  另一个较为人所关注的发展是,新移民的增加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常态会带来的影响。新加坡人在适应了异族为邻的生活后,要来适应“我的邻居是新移民”,说难不应该是太难,说容易也不一定是很容易。基本上这牵涉到人们对新移民的态度和接受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对外来人带着排斥或是抗拒心理,则要他与新移民成为好邻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两个星期前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所发生的维吾尔族与汉族的血腥冲突,事件导火线可归咎到广东一家玩具厂内汉族与维族工人之间的一场小误会。但是导火线毕竟是导火线,两族之间平日的一些积怨才是真正的火药,没有火药,导火线起不了引爆效果。新疆事件告诉我们,政府一方面得严厉对付网上不利种族和谐的言论,另一方面更得在不同种族之间培养相互之间的诚信与善意。有了足够的诚信与善意,社会和谐才不会轻易地被偶发的事件所破坏;各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猜忌,也就不容易受到挑拨。几年前的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以及回祈团在我国的恐怖袭击阴谋被粉碎之后,政府更进一步设立了"族群与宗教互信圈"(Inter-Racial and Religious Confidence Circles)和推行“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Engagement

Programme),一面加强各族之间的互信和凝聚力,化解非回教徒对回教社群的猜疑和顾忌,一面加强国人应付恐怖主义威胁的思想准备,以免新加坡一旦遭恐怖袭击会出现族群关系紧张的局面。

  近60年前,新加坡一场导致18人死、百多人受伤的血腥种族暴动事件中的主角玛丽亚·赫托(Maria Bertha Hertogh),两个星期前病逝荷兰。她的死让我们回忆了那一页惨痛历史,今日年轻一代也许从课本上略知一二,但对于引发暴动的社会和宗教因素,我们今天还是有作深刻认识的必要。

  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两场种族暴乱,对我们也不算是太远的事,但人们对事件的感受会被时间所冲淡,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是理所当然,一个能够确保我们达致这个理想的政治领导层也同样不是理所当然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