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3, 2009

文化遗产节强调睦邻重要性 谁是你的邻居?

王润(2009-07-22)

隔壁人家

近水楼台:爱情在邻里滋长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租了两辆巴士,请他们所住组屋的80个邻居去酒店喝喜酒。盛港大牌122是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的地方,邻居是他们爱情生根发芽的见证人。

  1999年搬入这座组屋12楼单位的黄春铭(47岁,经营家族生意)是最先入住的几户居民之一,当林依玲(33岁,家庭主妇)一家在2000年元旦迁入时,黄春铭很快注意到住在8楼的这个漂亮女子。

  两家的父母经常在组屋楼下碰面聊天,让两个人爱情的发展更加顺利。为避免很明显地表露出对林依玲的情意,黄春铭每次去接她下班时,会跟“未来岳母”一起前往。

  在邻居眼里,黄春铭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让林依玲感到放心。当他们真正在一起时,邻居们最先分享了他们的喜悦,也送上他们的祝福。

  黄春铭和林依玲于2006年11月结婚,住在同一组屋的邻居少不了是座上嘉宾,80名邻居受邀出席了他们的婚宴,这也成为邻里的一段佳话。

  三年快乐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有了一个2岁的儿子,目前正在迎接第二个宝贝的到来。

  黄春铭说,有好邻居是很重要的,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会有人可以提供帮助。他认为,一句简单的问候对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他说:“我不介意对同一个人说几次‘你好’,直到他回应为止。”
 黄春铭也把他热情友善的优点传给儿子,他教儿子与陌生人打招呼,希望他能够把睦邻传统延续下去,他说:“当我儿子说‘你好’的时候,对方应该很难不予理会。”
华印金兰:两户两族一家人

  小时候同睡一张婴儿床,从小一起长大,两个同龄的华族和印族女孩形容她们的关系是“姐妹、干姐妹、最好的朋友”。

  两个家庭同住菜市街的组屋,相隔一层楼,两家的爸爸最先成为朋友,使两个家庭慢慢成为“一家人”。

  杨诗敏(19岁,大学生)的妈妈当年帮忙照顾阿努扎(19岁,大学生),住在13楼诗敏的祖母帮忙照顾阿努扎的哥哥,两家的孩子因此从小一起长大,也把彼此的家人当做自己的家人。

  两家的爸爸平时称兄道弟,孩子们有样学样,自然越来越亲近。她们在对方的家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知道每一样东西放在哪里。她们也跟彼此的家人一起出国旅行,阿努扎在读中三的时候,还跟随杨家去中国海南寻根。

  阿努扎也选择学习华文,她现在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华语,还在教其他印族孩子讲华语。

  当有人问她们为什么两个异族女孩可以如此亲密,阿努扎总是说“我们曾经同睡一张婴儿床,吃同样的食物长大”。

  她说:“友谊远远超越种族差异,性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两年前,在杨诗敏妈妈的生日聚会上,阿努扎决定改叫从小照顾她的阿姨“干妈”。
  她说:“叫诗敏的妈妈阿姨很奇怪,因为她太了解我了,她知道我对什么过敏,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有些喜好连我爸爸都不知道。”
  杨家5年前搬离菜市街,因为祖母仍然住在那里,因此两家人依旧经常见面。

  阿努扎说,19年来,她和杨诗敏拥有很多共同的秘密,她们相信两人的友谊将永存,就像她们的爸爸那样。

足球情缘:异族球迷成芳邻

  足球让两个异族邻居成为好朋友,平日生活中相互照应使他们成为20年的世交。

  80年代末,尤索夫(50岁,资深钱币技术人员)和陈吉炎(67岁,退休人士)分别住在荷兰通道同一座组屋的3楼和8楼。

  他们还未相识前,在尤索夫的记忆中,陈吉炎经常提着一个鸟笼散步。两人同是曼联球迷,使他们有了共同话题。尽管陈吉炎喜欢的球星是内维尔(Phil Neville),而尤索夫喜欢布鲁斯(Steve Bruce),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经常一起看球赛。

  陈吉炎说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语,也让两人更容易沟通。

  后来,组屋集体出售,他们一起搬到史达拉摩道,没想到竟成为隔壁邻居,这对两人来说无疑是个意外的惊喜,也让两家人更加亲近。

  尤索夫的太太有时会帮陈吉炎买饭,尤索夫经常为陈吉炎的植物浇水。有一次陈吉炎的母亲摔倒,他大喊求救,是尤索夫夫妇第一时间赶到,帮忙解决问题。
  陈吉炎的母亲在2005年去世,尤索夫多次去灵堂吊丧,他不忌讳,并不介意所谓的“不吉利”,虽然他是回教徒,但也会出席朋友在基督/天主教堂举行的葬礼。
  去年底,单身的陈吉炎搬去裕廊西一带较小的组屋,尽管两人已不再是邻居,但多年来建立的深厚友谊已根深蒂固。

  尤索夫说:“我们之间的亲近是很自然的,无法解释。对很多人来说,我们一个是华人,一个是马来人,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分别。”

  他们很怀念当年两人在走廊聊天的日子。尤索夫说,如果有选择,他希望陈吉炎还是他的邻居。

本地著名摄影师摄制30幅宣传海报

王润 报道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配合今年文化遗产节口号“谁是你的邻居?”,请来本地著名摄影师郑家进拍摄和制作30幅以睦邻为主题的海报,宣扬我国多元种族文化的特点和倡导睦邻的重要性。

  郑家进今年初接到这个工作,便开始通过朋友介绍、在Facebook,以及报章报道中寻找好邻居的故事。

  起初,他以为两个邻居有彼此家中的钥匙,应该算是很亲近了,但在采访了几户家庭后发现,有钥匙对睦邻来说是平常事。现在当他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他们的故事必须要有“哇”的效果,才能吸引他。

  郑家进除了负责采访和拍摄,还负责设计海报,并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放在网站mystory.sg供公众阅读。
  自称是个“友善的邻居”,他一个多月前搬迁至目前的住所,第一个星期便亲手烘制了蛋糕送给邻居。去年当房子还在装修期间,他还趁圣诞节送邻居一个礼篮,对装修噪音表示歉意。
  他说,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好邻居,但有时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并不知如何说“对不起”;邻居见面打了10年的招呼,却又不好意思问对方的名字,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小小的举动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些睦邻的感人故事,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更好的邻居,他也希望公众在看了这些海报,读了这些故事后,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睦邻海报将分三轮从明天起在各地铁站张贴,每轮10张海报,张贴6个星期。公众如有其他睦邻故事,下月底前可在网站mystory.sg参加故事写作比赛,也可直接电邮郑家进,kaychin@eastpix.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