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人才外跑引起的关注

(2009-06-30)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和开放型的社会,这一方面意味着,这里对外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要在此工作和融入本地社会不会遭遇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国人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在外读书、工作也能很快适应,主要是因为新加坡人有不弱的英语能力。
  曾经有个时期,政府感叹国人太过安于国内的舒适环境,而不大愿意出外工作。政府因此鼓励国人发挥冒险精神,到国外投资、创业或是接受跨国公司的外派工作。时移势易,现在的形势截然不同,越来越多优秀生到海外生活和工作,政府对此反而感到一种隐忧。

  国务资政吴作栋上个周末在中正中学70周年校庆晚宴上指出,政府一直关注在A水准会考中考获至少四个A和英文理解与写作B3优秀生的动向,而发现那些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的这类优秀生,十年后已不在新加坡工作者超过了五分一。此外,那些没有拿奖学金出国留学的优秀生中,目前有超过三分一已不在本地工作。这个现象已引起了政府的警惕,吴资政把这个当作一个问题提上台面来,显然是希望这个形势能够有所扭转,否则这所构成的人才外流问题将严重影响国家的长远利益。

  那些至少四个A的优秀生超过五分一在国外工作,这样的数据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接受的水平?而怎么样的数字才是政府可以接受的呢?政府不妨留意,自从去年底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有多少个在海外发展和生活的新加坡人才回流,他们回来之后的动向又如何?世界经济繁荣时,美国、中国都为我国人才提供了不少发展机会,因此问题关键在于,当新加坡人才受到外在机会的诱惑时,他们在国内是否面对同样具吸引力的选择?

  不拿奖学金的优秀生出外留学、工作,也许一开始就抱着不打算回来的心态,这是更值得我们关注。

  人才外流的问题可以从“推力”和“拉力”(push and pull factors)两个因素来审视。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一向不乏短期和长期策略,使新加坡充满了经济机会;在推动文化和改善环境方面也一直不遗余力,使新加坡的生活素质不断提高,甚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之一。这一切的努力都显示政府加强国人对国家的归属感、留住人才的苦心。那么优秀生纷纷出走是否意味着外在的“拉力”大于内在的“推力”?人才外流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

  吴资政认为“新加坡可以做的是尽量让这些人保留对国家的认同感,意识到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愿意为国家作出贡献,而这些观念必须从小灌输,最好是从学校着手”。这似乎意味着我们对下一代的人文教育有待加强。我们也应该检讨,我国教育制度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

  其实在应对人才外流的问题上,政府一直都有所行动,如大学教育的多样化,第四所大学的计划正在进行中,目的是让新一代有更多在国内深造的机会。同时政府也不断强调,国家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不只是那些能够在会考中考得多个A 的优秀生。目前有18万国人在海外工作、读书或是生活,政府预料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要扭转优秀生舍近求远到国外工作、生活的趋势,除了在学校加强国家认同感和“饮水思源”价值观的灌输之外,还须要继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审视,以作出必要的调整,灵活求变本来就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往外跑”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所以吸引海外人才回归,贡献他们的技能、知识、眼界和经验,以利国家的发展,这也是我们须要努力的方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