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开拓“蓝色空间”

(2009-06-27)

  我国在三年多前开始落实一项富有创意、着眼长远未来生活环境的“活跃、美丽、干净”(Active, Beautiful, Clean)的水计划,也就是英文概括称为A B C waters plan。在这计划下,政府每年拨出巨款为勿洛、麦里芝、班丹、实里达上段和下段等蓄水池进行整修,并增设不少设施。
  自计划落实以来,我们已陆续看到几个蓄水池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关键在于它们增添了不少活力和人气,它们不再是传统上的清幽角落,而是人们可以进行更多活动的绿色地带和蓝色空间。

  此外,公用事业局将分阶段在多达150个地点展开水道美化工程,这使得原本是发挥储水和排水功能的蓄水池、河流、水道,甚至贯穿组屋区的大沟渠都有了或将有新的角色,成为新加坡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新加坡总共14个蓄水池、32条河流和全岛的沟渠、水道所组成的水道网络将负起更多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政府带头之后,也鼓励私人发展商在设计房地产项目时能把附近的水道和环境特色考虑在内。政府的呼吁也已在业界获得响应,如在武吉知马的一个新的发展项目,发展商已在设计中加入雨水回收系统和景观美化设计。私人发展商是否会更普遍采用政府的概念,我们还得拭目以待。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取得的花园城市的成就和经验,多年来成为不少外国城市的取经模范。如2005年,李显龙总理曾访问了中国的大连,发现这个以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为学习对象的中国现代化城市事实上正在迎头赶上,所以,我国的城市景观和居住环境要一直在世界上保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地位,便得不断发挥创意,而不能只满足于“花园城市”的美名。

  新加坡在开发水资源方面的投资,从不吝啬,如何利用水资源的设施和环境,让它们与新加坡人的生活环境作进一步结合,为新加坡提升城市居住环境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构思。事实上,结合水道的环境而发展成更有活力的消闲和生活社区的成功例子是不少的,如韩国首尔的清溪川和德国慕尼黑的伊萨尔河区(Isar)。

  政府在前天于水资源周的最后一天,正式把这个“A B C水计划”推介到私人企业界,希望私人的发展项目能够在环境美化方面融入净化雨水的设计概念,政府在这方面为私人业界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

  据业界的反映,小型发展项目担心的是,采用了净化雨水的设计,会增加成本,在目前的经济衰退时刻更不是有吸引力的作法。因此他们宁可再等多两年,待技术成熟了,也许成本也降低了,就能比较广泛配合政府的计划。业界从成本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否也反映出他们对政府的构想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如回收和净化雨水作其他用途,长远来说,是节省水资源的成本,在技术上,值得发展商从多方面吸取经验。政府除了为他们制定这方面的“指导原则”之外,也许可以为他们主办考察团,到国外取经。李显龙总理几天前在为樟宜供水回收厂主持开幕时表示:“只要制定长远计划并贯彻执行,城市将可以克服环境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政府发挥创意,带了头,还得能带动私人业界。只要私人业界加紧跟政府的配合,新加坡要扩大生活的“蓝色空间”计划,就可以提早取得广泛成效,让新加坡作为一个宜居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

No comments: